第26部分(第2/4 页)
地区,敌以据点、碉堡为支点,构成纵横交织的公路网,并沿点线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在冀鲁边区,敌人建立了456 个据点,平均每两平方公里、8 个村庄就有1 个据点,封锁沟墙共长1300 多公里。各县1 区、乡都被分割成若干碎块。每走30公里,要过8 条公路,5 条封锁沟,真是“出门见碉堡,处处是公路”。几乎没有一个村子不被迫向敌人缴粮、纳税。原来的根据地,完全变成游击区,我军活动极度困难。鲁中、胶东、清河、滨海、湖西地区,同样敌敌人“蚕食”、分割和封锁。敌连续的“扫荡”和大规模的“蚕食”,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使我根据地受到很大损失,抗日军民遭到严重困难。南沂蒙纵横不过50 公里的地区。在一次“扫荡”中群众就被杀害30DO 多人,牲畜被抢去1 万余头,粮食被掠夺160 余万斤,民房被毁5000 余间。广大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不少地区群众断炊。鲁中的泰山区和鲁南山区最严重。军民以米糠、地瓜蔓、树叶、草籽充饥。1941 年、1942 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两年。到1942 年底,我根据地人口减少到730 万,面积缩小到2 。 5 万平方公里,部队减员1 / 4 ,军械、弹药、被服、医药极端缺乏。有的部队夏天还穿着破棉袄,而冬天却打着赤脚。许多部队每个战士只有几发子弹。然而,我们并未被吓倒,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强。这年8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军地方化的指示,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115 师指挥。山东根据地军民和敌人艰苦相持,拚死争夺。
(三)
正当山东战场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关头,1942 年夏天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由苏北到山东,帮助中共山东分局总结斗争经验,提出了以后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并对山东工作作了指示。
1943 年3 月,根据党中央决定,山东实行党的领导一元化。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115师代师长、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我任政治部主任。由山东军区统一领导山东我军主力和地方武装。不久,罗荣桓接任分局书记。1944 年秋,舒同由晋察冀调山东分局参加领导工作。各地区开展了整风运动,贯彻了精兵简政,实行了主力地方化,加强了小部队建设;深人减租减息,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对敌斗争和生产的积极性,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加强了军事工业的生产。这些措施,为山东军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军根据党中央“敌进我进,的方针,提出了“翻边战术”(即敌人打进我这里来,我们打到敌人那里去),以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和强大的政治攻势反击敌人,把斗争焦点引向敌占区。1943 年是“蚕食”与反“蚕食”最激烈的一年,敌人的“扫荡”仍很频繁。但是,进一步动员起来的千千万万群众,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向敌后之敌进军。在这一年,我们共攻克据点300 余处,开辟了5 万平方公里的新区,取得了全歼伪军刘桂堂部和解放邦城、赣榆城等辉煌胜利。
各地民兵在反“蚕食”斗争中进一步发挥了巨大威力。他们用“打,走散、躲”和“打赚钱仗”等战术,广泛开展“麻雀战”和地雷战,对敌进行袭扰,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地雷战,使敌人无从捉摸,防不胜防。在普遍开展的‘飞行爆炸,运动中,民兵把大量地雷埋在敌人的交通要道上和据点周围,甚至埋在敌人的营房和操场里。敌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也挨炸。
我们还大力加强小部队建设,出现了许多被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的武工队、游击队。鲁南铁道游击队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在津浦路鲁南段和临(城)枣(庄)线上,人们时常看到,急驰的火车突然出轨,车头忽然相撞,满载物资的列车忽然前后脱节。有时敌人补给前线的武器、弹药,布匹、医药,就这样经过游击队员们的手送往根据地这些列车英雄还常常出人敌占城镇,杀敌夺枪,猎取情报,破坏敌人的仓库,捕捉汉奸特务,进行宣传,在敌占区开展工作。抗战胜利前夕,这支部队已经发展到2000 人,从敌人手中夺回400 多个村庄。活跃在沿海地区的海上游击队,经常化装成渔民、船工,以短枪、匕首和手榴弹杀死敌人,夺取物资,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有时挺进敌占岛屿或潜人敌占海港袭击敌人。根据地广大军民还广泛开展政治攻势。我军常常在半夜将敌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