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3/4 页)
已。他总觉得一旦他得道成功的话,所有的事情就会引刃而解。一旦他长生不老的话,一旦他能过永远地做皇帝的话,所有的事情可以慢慢改过来。老百姓对他的不满可以消除。国家可以重新强大起来。外患也不再是问题,大不了他老人家亲自去一趟,弹指一挥间就把对方给灭了。孩子不听话也不要紧,大不了关起来或者直接杀了。反正他自己永远不会死,有没有后代不重要,将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真的能永远不死吗?他做了这么多的错事,他或者他的后人怎么能改过来?他给他的后人,还有他的子民留下了一些什么?”这是不久之前老酒鬼师爷对嘉靖皇帝朱厚的精辟点评。当然当时只有秦泰他们几个自己人在场。
就因为这样,秦泰觉得这个嘉靖皇帝朱厚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再不点醒嘉靖皇帝朱厚的话,就是他这个臣子做得不合格。本来秦泰不敢这么做的,他也曾经犹豫过,后悔过,大明有的是官员,难道就他一个人明白吗?就他一个人敢这么做吗?为什么要做这个“出头鸟”?可是当他被孟小十等太监逼到这种地步之后,当他决定利用先帝的名分的时候,他一切都想通了。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先帝的名分,以嘉靖皇帝朱厚的长辈历代先皇的口气教训嘉靖皇帝朱厚。逼着嘉靖皇帝朱厚改正一些错误,逼得嘉靖皇帝朱厚反省自己的过失,逼着嘉靖皇帝朱厚为自己做的错事负责。嘉靖皇帝朱厚可以不要老百姓,可以不要他的子孙,但是他绝对不会也不敢不要他的祖宗。因为一旦嘉靖皇帝朱厚不要或者不承认先皇的话,他就不是朱家子孙,就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一旦皇帝的宝座没有了,就算嘉靖皇帝朱厚能够长生不老又有什么用?嘉靖皇帝朱厚的最终目的就是做一个永远不会死的皇帝,皇帝是他的根本,希望能够永远不死。要是帝位没有了,永远不死又有设么用呢?所以嘉靖皇帝朱厚一定会为了帝位答应一切,一定会虚心改正一切。这样的话,不但是朝中官员的福气,更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只要天下得到恢复,就算牺牲秦泰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第二十一回 白骨疑案二十一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室还是官员,更或者是民间老百姓,都十分注重“孝道”。大家都有一种共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孝顺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好人,更不会是一个有担当的大人物。作为帝王更注意这一点,经常拿“孝道”来衡量一个帝王或者储君的人品和能力。所以任何一个帝王都相当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不允许自己做出不孝顺的事情。帝王这么样,他们的臣子更是要遵守“孝道”了。特别是唐宋之后,书生渐渐控制局面,文官的地位高出武将之后,任何一个大臣都不敢在私德有所亏损。一旦某个官员被人爆料,不孝敬父母或者隐瞒父母的死讯的话,就不止是丢官罢职这么简单了,是他一辈子身败名裂的下场。在古代父母要是身故的话,子女要结庐守孝,为父母守坟三年。有官职在身的也要上报“丁忧”,也就是停止工作。“丁忧”期间官员不但不能喝酒吃肉,更是要整天粗衣简食,严禁一切娱乐项目。官员们很清楚,一旦自己“丁忧”的话,手中的权力就会被迫移交,三年之后更不能预计,所以都不太愿意“丁忧”。可是不“丁忧”,或者隐瞒死讯的话,这个将成为他政敌攻击他的最好武器,是一个除了欺君、叛国之外,唯一一个可以直接令对手永不翻身的罪名。
在中国古代,出过不少英明的帝王。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他们生前都是很孝顺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习惯下,孝顺等同于能力和正义。只要孝顺就算做错了也可以原谅,反之要是不孝顺的话,就算有能力有实力,也是“枭雄”、“奸雄”。最出名的就是尧帝和舜帝的故事了。尧帝是一个开明又有本事的君主,明明有不少能臣和儿子在他身边,但是他依然不觉得满意。难道他们没有本事或者用心不良吗?尧帝以视察地方为理由,在自己的领地里寻找自己满意的接班人。之所以会选中舜帝,理由就是一个“孝”字。舜帝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一个比较偏听偏信的瞎子。在舜帝五岁的时候,瞎子老爹就又娶了一个妻子,当年这个舜帝的后妈为舜帝生下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自从有了后妈和弟弟后,舜帝的生活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越来越艰难。后妈为了自己的儿子,几乎是是针对舜帝,视舜帝为眼中钉肉中刺。六岁大的舜帝被迫去田间干活,比他们家的奴隶还不如。但是舜帝依然对父母很孝顺,从来不在父亲那里说任何有怨言的话。久而久之大家都说舜帝不但是一个能干的孩子,更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