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变能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实现核聚变反应,而恰恰在于实现受控。即核聚变反应瞬间所积聚的巨大能量需要按照人们的意愿缓慢释放,如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释放完毕,这样才能达到利用的目的。否则像大自然的闪电一样,尽管瞬间产生强大电能,但同样瞬间即逝,利用价值基本上为零。如果人类利用核聚变能就像氢弹爆炸过程那么迅猛的话,这种不可控制的能量瞬间释放恐怕就不是福音了,只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事实上,作为“人造太阳”的托卡马克系统说起来不难理解,但实践起来却是异常困难。自从上世纪50年代托卡马克系统出现于前苏联以来,至今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圈子外的普通民众总是比较性急,认为研究人员无能,进展缓慢;圈子内的研究人员认为这已经很快了,研究进展的速度并不比高能加速器及计算机芯片领域的进展慢。在专业研究人员看来,就是这么快的发展速度,21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才会比较务实地谈论核聚变发电的远景方案。如果说2050年实现商业化,那听起来仍然像是天方夜谭。其开发的周期之所以比较长,原因在于,类似托卡马克系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一代又一代的大规模装置需要相继建造,不能跨越,更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而意气用事,这种时间过程上的积累是无法逾越的。而其他如从月球上获取大量的氦…3元素,从而相对容易的实现核聚变反应,这些设想更是泛泛之谈。氦…3反应堆的等离子体参数要求比托卡马克系统更高,而且世界各国至今还未遴选出公认最佳的等离子体约束方案。至于氦…3反应堆何时真正形成气候,着实难以预料。人类现在研制的托卡马克系统还处于最初的低级阶段,其释放能量的最长时间仅为几百秒,远远达不到作为能源加以利用的时间周期要求,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核聚变能也因而被认为是遥远的能源。。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迎接新能源的革命(9)
从能源形态上看,人类加以利用的主导能源经历着从固态(薪柴、煤)、液态(石油)到气态(天然气、氢),将来再到等离子态(核聚变时的氘和氚)的演进和变化;我们有时甚至不得不思索是否背后有只无形的手在操控,以至于这种演进的过程看起来既按部就班,又水到渠成。如果有的话,那只能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巧手。
从时间上看,人类社会能源更替的时间也在加快,从薪柴过渡到煤,人类社会用了几千年;而从煤过渡到石油,用了几百年;之后的能源更替的周期就越来越短。可以说,人类社会利用能源的进程中,能源的品位、清洁度以及形态方面的演进变化预示着能源更替过程的方向指向,能源更替的时间则标记着新旧能源的生命周期,这一切构成了能源更替过程的脉络,使得我们由此可以窥知能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基本貌相。
事实上,能源利用史已经告诉我们,在通常没有外力干预的一般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体系将会呈现“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这样一条平稳、自然的升级过程,其显着特征就在于“脱碳化”,从最不清洁、化学结构最复杂的低效能源逐渐发展为越来越清洁、化学结构越来越简单的高效能源。
我们现在所广泛利用的燃料体系尽管具有能量集中,开采方便等优点,但并非是最有效率的能量载体。其中,碳氢比是最显着的评价指标。我们知道,碳元素与氧元素反应结合过程中会释放能量,但以同等的比例来看,碳所集聚的能量实际上要比氢少,因此,当我们燃烧碳氢化合物如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时,尤其是含碳量较为丰富的煤时,氢所含有的高能量部分地被碳所含有的低能量所抵消了。化石燃料所含的碳越多,它所释放的能量相对就越少。薪柴几乎全部是碳元素,因此它的能量密度很低。煤炭中所含的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比例大致为1比1,石油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比例大为1比2,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中比例为1比4;因此,煤炭是化石燃料中能量密度最低的。如果我们完全摒弃碳而改烧纯净的氢,自然就不会出现能量抵消的现象。事实上,作为能量密度极高的燃料,氢的能量密度远高于汽油,氢所产生的能量几乎是同等质量的汽油所产生能量的三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基本趋势,我们也有理由坚信并坚持这一趋势。
我们不妨依照上述的趋势而行,把对石油的替代作为探讨的焦点。我们知道,石油的能源替代品相当之多,如生物柴油、乙醇燃料、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