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舆论重压(第2/4 页)
上,眼睛望着天花板,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那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久久无法入睡。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是不是自己的创作方式真的违背了文学的本质? 在这无尽的痛苦和迷茫中,林宇的身体也逐渐垮了下来。他常常感到头晕目眩,食欲不振。他的朋友陈峰来看望他,看到他憔悴的面容和凌乱的房间,心中十分担忧。 “林宇,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要振作起来,想办法应对这些舆论。”陈峰坐在他身边,轻声说道。 林宇抬起头,眼神空洞地看着陈峰,苦笑着说:“我能有什么办法?他们根本不听我解释,我已经试过了,可一切都是徒劳。” 陈峰皱了皱眉头,思考片刻后说:“也许我们可以找一位资深的律师咨询一下,看看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你的名誉。” 林宇摇了摇头,无奈地说:“法律途径?这谈何容易。就算我能证明自己没有抄袭,可那些关于我借助 AI 创作的争议还是会存在。而且,打官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心思了。” 陈峰看着他,心中十分着急。他知道林宇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需要有人拉他一把。“那我们先不想这些了。你先好好休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我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陈峰安慰道。 林宇点了点头,他知道陈峰是为他好。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走出这片舆论的黑暗,重新找回曾经的自己。他望着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黑暗如同潮水一般,慢慢地将他吞噬。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尽的深渊之中,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
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许久,林宇逐渐意识到,一味地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他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用最坦诚的方式去面对公众的质疑。他开始着手整理一份详细的创作回忆录,从最初接触写作的懵懂,到尝试使用 AI 辅助创作的缘由与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林宇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对文学的热爱,那时候他常常在小镇的图书馆里度过一个个午后,沉浸在经典名着的世界里。他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悲喜,为那些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那些时光,是他文学梦想的萌芽。后来,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遇到了瓶颈,灵感似乎离他而去,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突破。就在这时,他了解到了 AI 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应用,怀着好奇与期待,他开始尝试。 在创作回忆录中,他写道:“我第一次将自己构思的故事梗概输入 AI 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与兴奋。AI 给出的一些情节建议和独特视角让我眼前一亮,比如在描写一场古代战争的场景时,AI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术布局思路,这使我深受启发。但我深知,这些只是框架,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灵魂必须由我亲手赋予。” 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如何在 AI 生成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完善。例如,在他的一部作品中有一个关于友情背叛的情节,AI 只是简单地描述了朋友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他则花费大量时间去刻画主角在被背叛时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成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回忆闪回,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林宇还在回忆录中分享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文学于我,是生命的表达,是与世界、与读者灵魂沟通的桥梁。AI 只是我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辅助工具,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盘,它可以提供更多色彩选择,但画作的构思与笔触,始终掌握在画家自己手中。” 完成回忆录后,林宇联系了一家文学杂志,希望能够发表。编辑在阅读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但也表示担忧,毕竟舆论的风向依旧对他不利。林宇请求编辑给他一个机会,他相信,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理解他,就有希望逐渐改变局面。 在等待回忆录发表的过程中,林宇的生活依然充满困扰。他走在街上,偶尔还是会遭遇异样的目光和冷言冷语。但他开始尝试用微笑去面对,他告诉自己,只要内心坚定,就无需在意他人的误解。 回忆录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一部分读者开始重新思考林宇的创作方式,他们在网络上留言:“读了林宇的回忆录,感觉他并非是在抄袭或投机取巧,他对文学的热爱是真实的,或许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机会。”然而,也有一些人仍然坚持己见,认为这只是他的又一次辩解。 尽管舆论的压力并未完全消散,但林宇看到了一丝曙光。他决定重新投入创作,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努力奋斗、坚守梦想的故事。他深入生活,去观察、去体验那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他常常到街边的小餐馆,看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服务员,他们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笑容,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他还去建筑工地,与工人们聊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