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第32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9)
在此期间,国际货币基金提出以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是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投入所占有的比例份额,当该国要处理经济金融事务时,有权提出的最高比例不能超过SDR。——译者注)作为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纸质的黄金本位制,让美国摆脱继续承担世界中央银行角色的压力。然而,它也没能解决问题;美国黄金储备的锐减趋势一直持续到1971年。此时,美元价值相对其黄金储备而言已经出现了严重高估。当年,美国仅持有全球黄金储备的22%。
代表一篮子主要国家货币的特别提款权,必然会加剧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贸易差额。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就缺乏抑制储备增长的有效机制。当时,只有黄金和美国资产才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储备资产,但由于黄金产品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美元的储备水平是弥补黄金不足的唯一手段,而这又自然而然地导致美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于是,人们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特别提款权。
尽管这些支付工具依旧存在,但它们的未来作用似乎也只能限于投机对象了。今天,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非黄金储备中的份额大约为3%,到1971年美国放弃金本位的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一种有效的核心货币实体的历史,也就此作古。目前,特别提款权仅在相当有限内的范围内,用于国际货币基金与其成员国之间的支付,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特别提款权视为国际性货币的开端。但是,考虑到美元仍然是很多货币钉住的基准,因此,除非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它还不太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
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部分原因,则在于美国及其他成员国资金供给能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缺口。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没有钉住黄金的货币体系,是导致经济不断恶化的罪魁祸首。
伟大的美元本位时代
今天,美国的法定货币制度同样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众多当代经济学家都有这样的顾虑:重拾金本位或是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很可能会触发一场新的大萧条,金融经济的崩溃。一位作家曾在书中试图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英国在20年代恢复金本位的举措联系起来。'18'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却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恢复黄金本位制的尝试,绝对不是导致这场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放弃金本位所带来的信用失控更有可能是背后的始作俑者。事实上,在英国调整货币政策前的整整10年内,全球经济就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泥潭。
但是,这本书却一语道破天机:要恢复一种更合理的标准,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于一种主要货币来说,要重温《布雷顿森林协议》那样的美梦就不容易了。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因此,任何复辟金本位的企图都是无谓的,这并不是说,法定货币制度有可能成功,而是说,这样的制度还从来没有成功过。
还没有哪一种法定货币制度取得过成功。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挥霍无度的政府必然会导致纸币一文不值。今天,无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还是美联储,都信奉着这样一个共识:消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用借来的钱去消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于是,消费者债务、国家预算赤字以及贸易逆差都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过去,它们却是货币疲软最典型的早期预警信号。
还有一种反对黄金本位制的观点源自黄金的稀缺性。按照这种论点,只要某种商品的供给是有限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这一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会改变商品的价值。同样,对一种交易单位的需求(即黄金)增加时,这种交换单位的价格就会上升。因此,它是一个有效的系统。在使用纸币的时候,经济系统的整体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只要政府能印制更多的钞票,它就能摆脱供求关系的束缚,以及黄金的有限供应,随心所欲地任意扩大消费规模。
最终,这些流通中的纸币必将完结自己的生命周期,变得一文不值,从古罗马、1000多年前的中国、西班牙、法国到德国,再到今天的美国,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讲述这样的故事了。
一种钉住某种商品储备的纸币体系,可以为这种货币带来它所需要的稳定性,遏止政府的支出。而对脱缰野马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