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页)
更易为母病所感染,除了本身自病之外,还有所谓“母病及子”……《保婴撮要》:“生下半月旬内吐者,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指出婴孩娇嫩,不能耐受药物的刚燥寒热的偏胜。所以“婴病治母”,在儿科领域是很重要的。
——班秀文 摘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健康攻略
“婴病治母”是中医学在儿科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即药物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达到给婴儿治病的效果。这里的婴儿指的是以母乳哺养为主,不满一周的幼儿。孩子在这个阶段,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与此同时,孩子的耐药性也非常弱,因而不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他们身上,只能通过母乳来间接治疗。
班秀文教授对于“婴病治母”颇有心得,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是“只治其母”,另一个是“治母为主,母婴并治”。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母婴体质的强弱,致病因素的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
班老指出:对于母体羸弱,气血两虚,乳汁少而稀薄,甚或夹杂酸味,致使婴孩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毛发不荣的情况,应当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的汤剂大补气血以调养母亲,等到母亲气血充盈,乳汁多且甘甜浓厚,足够哺养孩子了,那么婴孩自然就会强壮起来。另外,对于母体感受温热之邪,火热偏盛而煎熬乳热,或者母体素来阳虚,或过食生冷而导致乳冷,以致损伤婴孩脾胃而又吐又泻的情况,同样应当以调治其母为着眼点。对于乳热者,当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热凉血;对于素体阳虚乳冷者,当用附桂理中汤温中扶阳;对于因过食生冷而乳冷者,当用平胃散行气和胃,或用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
另外,班老还指出:如果孩子的病情较急,那么不仅需要治母,还要治婴,即“治母为主,兼治婴孩”。如果是由于母亲过食寒冷而导致乳冷,从而使婴孩吐泻频作,病势较急,那么既要让母亲禁食寒冷之品,内服温中健脾之剂,又要适当给病婴灌喂理中丸或保和丸之类的药物,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母亲自身没有病,哺养又适宜,婴孩外感热邪而发热、咳嗽,那么这属于婴孩本身自得的病,按道理应治婴孩,但由于婴孩体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