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他们请张黎和徐沛东到大连来商量。
张黎先来了。
不久张黎又和徐沛东一起来了。
又过几天,王树忠到北京找他们两个。
反复商量是否买断,一直拿不定主意。
徐沛东劝王树忠:“不是我不为你们着想,正是为你们着想才劝你慎重。你花那么多钱,最后可能吃的是一颗苦果。你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干大事业,但你对这个市场可能还了解得不够啊!我可以保证只授权给你一家,但不能保证别人不盗版。让别人盗了版,市场遍地开花,你出了血本最后喝的只是一碗汤啊。”
徐沛东的话是经验之谈。
“对你的劝告,我表示感谢。”王树忠说:“不过,我还要想一想。我要是一次买断,等于是在音像市场的浊流中扔进一块大石头,有利于人们尊重版权,有利于音像业的整顿。当然,我也很害怕,弄不好就全砸了。”
正在王树忠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了!
大连音像出版社呈现一派喜悦而又紧张的气氛。大家拿到刊登有著作权法全文的报纸,逐条逐句地研究。这个法给了他们勇气。他们决心以这个法的精神来规矩自己,保护自己。王树忠说:“咱们是个新社,开始走什么路,就决定着今后走向哪里。我们要按照法律走正路。当一回出头鸟,让人枪打也不怕。咱们也有枪,这个枪就是著作权法。”
国内第一个音乐作品著作权转让协议在草拟中。
这时候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国内许多音像出版社和一些地下制片人都来争。
大连音像出版社占有天时地利。《 辘轳·女人和井》的电视连续剧是大连拍的、电视剧的编剧是大连人。张黎和徐沛东是大连人。
但是,他们在经济上没有竞争实力。刚刚成立的出版社,局里拨给的开办费只有五万元,哪有什么钱在买版权上作大的投入?
这时候,各家出版社在喊价。
起初,大连出版社出价是三万元。
“我要告状!”(10)
但别的出版社一个劲把价格往上提。有的给十万元,有的给十五万元,接着又有人提出给二十万元。还有的提出按销售盒数计算,每销出一盒给词曲作者三角到四角,这就是说,如果能发行一百万盒,作者可以从中得到酬金三十万元到四十万元。
这样的电话一个劲儿往徐沛东家里打。
当时王树忠正在徐沛东家里。徐沛东家里的电话铃声不断,都是谈这个事的,来电话的有南方的出版社,也有北方的出版社;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
徐沛东被大连音像出版社的真诚打动了。这个社虽然实力不强,出价不高,但他们决心按照著作权法的精神办事,给人一种信任感。
又是一个电话。
徐沛东又一次婉言谢绝了对方的请求:“这个版你们别再打主意了。大连的王社长正在我家里谈呢。我们给他了。”
王树忠也被徐沛东的真诚打动了:“我们社虽然没有家底,就是借钱,也要把这个版买下来。我们商量好了,出价是七万元。”
徐沛东还是替大连音像出版社担心:“出这么多钱,你保证能成功吗?全国还没有这种先例,往往说买断也买不断。”
王树忠信心十足地说:“我可以借助三种力量。一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力量。国家版权局支持我们这样做,为我们出谋划策,鸣锣开道。广电部和新闻出版署也支持。二是法律的力量。我们手里有著作权法,专门请高级律师和法学专家作过研究,我们的协议将有法律效应。三是舆论的力量。我们将在报纸上发表郑重声明,请记者作报道。舆论的力量能够把法律的力量、行政的力量结合起来,让胆大妄为的侵权者望而却步。风险确实有,但风险与机遇同在。我们要抓住机遇,承担风险。”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90年10月21日。北京小白鹅酒家二楼西餐厅。国内第一个音乐作品著作权转让协议——《辘轳· 女人和井》著作权转让协议及授权书签字仪式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举行。
签字仪式的气氛热烈而庄严。
除了大连音像出版社的同志和词曲作家张黎、徐沛东,还来了许多新闻记者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及法学家、律师。
一张雅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式两份的转让协议书。它打印着四首插曲的价格:七万元人民币;也注明着购买者所能得到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