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只求给我唯一的、贫乏的、空洞的可靠性!〃
11.2 空洞的〃绝对存在〃
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中,奏响着本体论的序曲。经验没有象他自己所想的那样,向他提供任何一个存在;可是,他能思考存在,由此他推论存在必定存在着。这个推论建立在下述前提上:我们拥有一个达于事物本质和不依赖于经验的认识器官。在巴门尼德看来,我们的思维材料完全不是来自观察,而是来自别的什么地方,来自一个非感性世界,我们通过思维可以直接进入这个世界。
但是,亚里士多德业已令人信服地驳斥了类似的推论;他断言:存在决不是本质固有的质性。正因为如此,从〃存在〃的概念——它的本质无非就是存在本身——根本不能推导出存在的实质存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矛盾,如果没有实在的对象(即没有使这一对矛盾得以抽象出来的感官观察),它就是完全空洞的逻辑定值。如果不回溯到观察,它就只是概念游戏,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被认识到。因为,真理的纯粹逻辑标准,正如康德所教导的,即一种认识同普遍的形式的知性及理性法则的一致,虽然是一切真理的先决条件,是一切真理的消极前提,但是,逻辑不能继续前进,它不能检验和揭露涉及内容而非形式的错误。谁只要试图寻找〃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这对命题、这个逻辑真理的内容,就会发现事实上没有与这对命题严格对应的唯一现实。对于一棵树,我既可以在同一切其他事物比较的意义上说〃它是〃,也可以在同它本身另一时刻比较的意义上说〃它将是〃,最后,还可以说〃它不是〃,例如,当我看到灌木时,可以说〃它还不是树〃。词只是事物彼此之间以及事物和我们之间的关系的符号,毫不涉及任何绝对真理。而〃存在〃这个词,正和〃不存在〃这个词一样,仅仅标志一种联结万物的最一般关系。既然事物本身的存在是无法证实的,那么,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彼物此物的〃存在〃和〃不存在〃,也同样不能使我们靠近真理的国度一步。
我们凭借词和概念决不能逾越关系之墙,进入事物的某种神奇始基。即使在感性和知性的纯形式中,在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中,我们也没有获得任何看来象是永恒真理的东西。对于认知主体来说,想要〃置身事外〃而看到和认识到什么,乃是绝对不可能的;以至于可以说,认识和存在在一切范畴中是对立至深的。
如果说,在巴门尼德的时代,对理智的批判还很粗浅幼稚,因而他可以想象由永远主观的概念达于自在的存在,那么,今天,按照康德的看法,那肯定是一种狂妄无知的举措。许多地方,尤其是在那些想扮演哲学家的半吊子神学家中间,〃有意识地把握绝对〃被视为哲学的使命;譬如说,其形式或有如黑格尔(近代德国哲学巨匠Hegel)所表白的:〃绝对必已存在着,否则它如何能被寻索?〃或者,如贝内克(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Beneke)的说法:〃存在无论如何必定已经存在,无论如何必定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一度拥有存在的概念了。〃
拥有存在的概念!仿佛它未曾在其词源中显示极其可怜的经验来源似的!因为,〃esse〃(存在)原本只是指〃呼吸〃。只要人使用其他万物,他就是传达了一个信念:他自己通过一个隐喻,亦即通过某种非逻辑的东西,呼吸和生活在其他事物上面,并且按照人的类比把它们的存在理解为一种呼吸。现在,这个词的本来含义几乎湮灭了,但毕竟余泽犹在,因而人总是按照自身存在的类比,即用人格化的方式,且总是通过一种非逻辑的转借手段,来想象其他事物的存在。即使撇开这种转借手段不说,就人而言,命题〃我呼吸,故存在着〃也是完全不充分的。对之必须提出异议,正象对命题〃我走,故我在(或故他在)〃(ambulo,ergo sumDergo est)必须提出异议一样。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十二 PARMENIDES Ⅳ可疑的悖论
12.1 否定感官的悖论
另一个概念,内涵大于存在者这个概念,巴门尼德同样也已发现,虽然还不象他的学生芝诺(Zeno)使用得那么精妙,这就是〃无限〃的概念。不可能有无限者存在,因为在这样的假设中,会产生〃一个完善的无限〃这样一个矛盾的概念。假如我们的现实、我们现有的世界处处具有这种〃完善的无限〃的性质,那么,按其本质来说,它就意味着对逻辑、从而也是对实在的违背,因而是欺骗、谎言、幻觉。芝诺特别运用间接证明法,例如,他说:〃不可能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