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总不能做一辈子临时工吧?于是杜甫便不断地向他认识的达官贵人如鲜于仲通、李琎、哥舒翰等写信,寻求汲引。天宝十四年,朝廷终于给杜甫安排了一个河西县公安局长的职位。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杜甫居然没有前去就职。是嫌这个官儿太小了?是嫌弃河西县山穷水恶?还是不愿意离开京城这帮高官朋友?咱们不得而知。还好,在一些朋友的斡旋下,朝廷给杜甫另行安排了工作,让他在右卫率府做兵曹参军。
追求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官儿,可是倒霉的杜甫才领了一个月薪水,官便做不成了———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战备松弛,库房里的弓弦朽断了、马厩里的马也长了一肚子肥肉,哪里抗得住安禄山十几万虎狼之师呀。不到一个月,唐玄宗觉得大势已去,撒丫子逃到四川去了,长安成了一座空城。杜甫官太小,没资格跟着皇帝一起逃,只能自寻出路。以前,他在长安卖大力丸的时候,收入太低,以长安的生活水平,根本养不活老婆孩子,所以将妻小寄养在鄜州。这次逃难,他正好回家。刚进家门,他便听到震天的哭声: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一个大男人,居然混到了让儿子饿死的地步,唉。在鄜州,为了喂饱全家人的肚子,杜甫常常到深山里拾橡子,回到家煮一煮,便是一天的口粮。
不久,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穿得破破烂烂,打扮成要饭的,抄小路前往灵武,准备投奔唐肃宗。很不幸,他半路就被叛军逮住了。还好,杜甫这样一个芝麻大的官,不像王维等人那样目标太大,引不起叛军的重视,所以看管不严,这让杜甫得了机会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在至德二载到达凤翔(这时,唐肃宗已从灵武移到凤翔)。正在感叹“树倒猢狲散”的唐肃宗看到居然还有人对他如此忠诚,心中颇为感动,再加上时任宰相的房琯先生是杜甫的好哥们儿,于是杜甫很快就被任命为右拾遗。
成也房琯、败也房琯。跟着房琯这个食古不化的死脑筋混,杜甫注定不会有好前途。房大人以为手里攥着一把鹅毛扇就变成了诸葛亮,至德二载十月,他脑袋一发热,自请为主帅,率师在陈陶斜与叛军作战。这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书生,欺负那些浑身羊臊味儿的胡人没文化,居然将已经淘汰了一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的战术重新拿出来使用。他将部队分成上、中、下三军,自领中军;又命人凑了两千辆牛车作为核心,将骑兵、步兵混杂在其中,以为三者可以取长补短,叛军啃一口就会崩掉牙。但是,叛军都是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对付房琯这样的雏儿还不是小儿科?他们顺风撒几把灰土、敲几通锣鼓,就将从来就没有打过仗的老牛们吓得掉头跑掉了,拽都拽不住。叛军再趁乱放上一把火,房琯的四万大军就被烤得香气四溢了。唐肃宗见房琯这个老不死的把他的家底儿全都败光了,差点气得心脏病发作;但房琯是唐玄宗的老臣,太上皇还没死呢,肃宗又不好拿房琯怎么样,只好口是心非地安慰他一番。不久,有人揭发说,房琯家里有一个叫董庭兰的门客,为人很不厚道,大臣们要去房宰相家请示国家大事,董庭兰居然将他们拦在门外,不给买路钱就不让进。唐肃宗一听,总算找到了借口,马上将房琯的宰相免掉了。老友有难,杜甫能不伸出救援之手?他上疏说:罪细,不足以免大臣。意思是,仅仅因为门客收取贿赂这件小事就罢免房琯的相位,实在太说不过去了。肃宗本来就一肚子火没处发泄,读了这个不合时宜的奏折,龙颜震怒,马上命令公、检、法三家联合对杜甫展开调查,一定要定他的罪。新任宰相张镐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拾遗是言官,向皇上进谏是他应尽的责任,言论的正确与否倒在其次。如果真的问了杜甫的罪,恐怕以后就没人敢于向皇上进谏了。”这样,唐肃宗总算决定不再追究杜甫,但杜甫从此也失宠了。不久,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饥荒非常严重,当参军的那点儿工资连买米都不够,杜甫觉得实在没啥奔头,再一次弃官而去。
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3)
官做不成了,饿殍遍地的关中也就没有了吸引力。现在,全国就只有四川这一块安宁的地方了,于是杜甫决定举家迁往成都。他在浣花溪边筑了一座草庐,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过起了小日子。虽然浣花草堂很小,但杜甫是士籍,不用交纳皇粮国赋、不用服兵役劳役(以前学习 《石壕吏》 的时候,发现官差宁可抓一个没啥用处的老太太也不抓杜甫这位大老爷们儿,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呀),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日子总比以前在山里拾橡子强吧?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去长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