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乱冲突地区的难民安置措施 > 第71章 西周、春秋时的燕国

第71章 西周、春秋时的燕国(第1/2 页)

目录
最新其他小说小说: 物语:开局化身鬼切一本随记本绝美总裁的超级保镖为夺她野蛮大佬机关算尽折傲骨我,六道佩恩,降临符文之地四合院之成就非凡重回1998:误撩神秘大佬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穿越龙族,我在卡塞尔学院当卧底游戏王:这年头职高都这么卷了?逗比仙警与冷硬罪犯七零神医美又飒,军婚大佬超粘人穿成极品恶媳,种田致富娇养探花穿成锦鲤文女主,我带全家吃肉肉女尊兽世,大猫娶夫养崽种田日常七零:结婚5年未见肥妞带娃找爹戎马半生什么?霸总秘书?我,我吗?精益生产与未来工厂天才的吃瓜修仙日常

在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和“燕”有关的国家有很多。当初周武王姬发,给召公奭封的诸侯国叫燕国,这与东北的燕山山脉有直接关系。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前燕、西燕、后燕和南燕,加上后来出现的北燕,更是燕国大爆发。

召公奭的燕国,在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一带。召公奭到底什么身份?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庶长子,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如果说召公奭是姬昌的弟弟,那么姬发和周公旦,不可能对他如此信任。并且把召公奭一脉,封到燕山西部地区。

试想,兄弟争位的事情还少吗?如果召公奭是姬昌的弟弟,姬发绝不可能让他和周公旦分陕而治。也不可能让召公奭,拥有几乎与周公旦并驾齐驱的权力。建造洛邑,也是召公奭主持的。

推翻商朝以后,姬发主持祭祀仪式,向上天宣告商纣王已死,商朝已亡,同时宣告周朝建立。当时站在姬发左侧的,是周公旦;站在姬发右侧的,是召公奭。左侧是高于右侧的,因为周公旦是嫡出,召公奭是庶出,所以才这样安排。可见,姬发、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亲兄弟,召公奭不是姬发的叔叔。

周朝初建,亟待建立和完善朝纲。诸侯国的管理,百姓的治理,都需要有人出谋划策。周公旦和召公奭,正是这样的角色。召公奭不能前往东北的燕国,而是让儿子姬克去燕地管理燕国。

姬克是燕国第一任国君,称为燕侯克。燕国第二任国君是燕旨,他是召公奭的第三子,姬克的三弟。第三任国君燕舞,是姬旨的儿子。第四任国君燕宪,也是姬旨的儿子。

由此可见,因为燕国的建立,另一个姓氏出现了,这就是燕氏。一千多年后协助北魏立国的燕凤,说不定是燕氏的后代。

若干年后燕国向东发展,兼并了附近的蓟国。在蓟国的土地上,燕国大兴土木,建立了蓟城。蓟城,就是北京的前身。这个时候的燕国,已经扩张到今河北省北部、辽河以西地区。

公元前882年,周夷王竟然烹杀东方大国齐国国君齐哀公。这样的行为,让各诸侯国国君感到震惊。如此令人发指的暴行、恶行,不但不会让诸侯国尊敬周王室,而是随之而来的离心离德。

燕和,是燕国第五任国君。之后好几任国君,都没有留下名字。燕侯坤是燕国第十任国君,于公元前865去世。公元前864年继位的燕惠侯,是召公奭的九世孙。燕惠侯是燕国第十一任国君,在位三十八年,是燕国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君。

燕惠侯经历了西周的“国人暴动”,在位的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姬胡逃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携手执政,开启了共和行政。凑巧的是,姬胡是西周第十任周王,燕惠侯是燕国第十任国君。

或许是中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分布在东西南北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无时无刻不在觊觎中原地区。在这些蛮夷、戎狄心里,或许只有中原,才是他们精神和心灵的归宿。

周王室最初的国都,在西边的镐京。但后来随即让召公奭主持,在洛水之阳建立了成周洛邑,这是东进中原的信号。事实证明,周王室的高瞻远瞩,让子孙后代有了一个稳定的立足之地。

西周初期的周王室,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号令华夏诸邦。但到了西周末年,尤其是“国人暴动”的呐喊声,敲响了西周的丧钟。徐国国君称王,楚国国君称王,等等,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厉王姬胡,实际上是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改革。改革失败的代价是惨重的,共和行政,实际是处于没有君王的局面。不但给了各诸侯国,也给了戎狄、蛮夷可乘之机。

燕惠侯于公元前827年去世,其儿子燕厘侯燕庄继位。燕庄在位的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成为郑国的开国之君。燕庄在位三十六年,于公元前791年去世,谥号燕厘侯。

公元前790年,燕庄儿子燕顷侯继位。这一时期,正是西周的乱世。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宫湦被犬戎杀死。尽管有几个姬姓诸侯国和秦国协助,但仍然不能挽救西周行将灭亡的命运。

燕顷侯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67年去世。继位的燕顷侯儿子燕哀侯,仅仅在位二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东周时期。

公元前764年继位的燕郑,是燕哀侯的儿子。燕郑在位三十六年,于公元前729年去世,谥号燕郑侯。公元前728年燕郑侯的儿子燕穆侯继位,在位十八年。

公元前 710年,燕穆侯儿子燕宣侯继位。公

目录
鬼灭:身为普通人的我干掉了无惨风神世袭都会奇缘/往事且随风爱没有迟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