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界。英国收藏家加德纳普将平生致力收藏的400件克力士出示给马来古董鉴定家们鉴定,结果评定各异,错误百出,使加德纳极为震惊。其实,自白种人统治以后,禁止马来人佩戴克力士,马来制刃家渐少,铸刃术渐灭,这也是自然的事。“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全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镶妖凶。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证实了日本刀当时在中国的影晌。《明史》中也有记载说戚继光部队兵士的刀剑有很多被日本刀削断。日本刀创造了世界刀剑史的神话,它的影响波及整个世界。从12世纪起,成千上万把钢刀出口远东市场,在销售上同素负盛名的大马士革刀和西班牙托莱多刀相比毫不逊色。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分为边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由冶铁、制刃、淬火等过程组成。冶铁日本人用自炼钢料,在熔炉中炼出钢、生铁、熟铁等不同品种。这样铸出的钢材送到刀工手中,还不能直接制刃,还要入炉进行脱碳或渗碳处理,并熔铸为条形。制刃将条形钢加热进行锤锻,反复折迭,将原料中杂物析出,并使钢质匀称,花纹也在这时显出。;冶锻过程中师傅执钳并观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锤指点应锤打之处,徒弟用大锤奋力锤订,往往一天挥锤2000次。这种锤法并不是次数多就好,因钢的合碳量在生熟铁之间,捶过头就成熟铁了。古代没有现代测试设备,故是否成钢全凭经验与感觉。这样锤过的钢已减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这种钢已经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还要将钢料与熟铁组合为刀体。因为钢虽坚硬,但服而易折,必须用柔软的熟铁辅护,叫复合刃。这一工艺也是与罗马焊纹钢的区别所在。淬火刀剑淬火先要加热,因为日本刃是不同性质钢铁组合而成,所以加热技术极为复杂。须在不同质地上合盖不同质地的土、这种敷土技术因各家流派不同而呈现不同花纹。在夜色中,铸刃师凝视炎炎炉火,当刃体烧到所需赤热度时,他迅速抽出刃体,除去刃上敷土,投入水中振动数次,经此淬火后,刃体硬化完成。淬火卤水温是很有讲究的。淬火后还要回火,即将刀在火上烧至水滴上去如圆珠转动的程度,再慢慢冷却。这样可提高韧性。磨砺刀剑淬火后,由煅冶工用砺石开出锋刃,锋刃的厚薄与使用需要有关。锋刃开出后,由专门的研磨师研磨,再将刀装上试验柄进行试刀和鞘之类装饰由专门的鞘师完成。
在西方国家,刃体形状和手柄是判断武器年代的重要方式。15世纪以前流行宽厚的刀剑;16至17世纪开始流行击刺用的击剑,这种剑极轻而细长,剑术独特,代表西洋击剑的风格,在电影和小说中经常能看到人们用它决斗,如电影《佐罗》等。这种剑的护手多样。最初是细边的17世纪出现半圆包成的护手。贵族使用的剑装饰华丽,士兵用的则比较简单,护手是直的。当火器盛行时,短剑代替了轻剑。17至18世纪短剑非常流行,剑把很粗,用铁、钢或银丝来装饰。在很多情况下,护手部造型越小年代越晚。1770年左右短剑被淘汰了,但作为身份象征还使用着,如法庭人员、宫廷和军队武官等。德国刀剑享有盛名花纹刃在西方古代也有,如在公元二世纪,罗马铁匠就能制造一种称为“焊纹剑”的兵器,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工艺上与亚洲小有不同,在实用中也不如亚洲出色。8至10世纪的加洛林王朝的刀剑,还有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克林根塔尔的刀剑也有花纹工艺。在西方一些地区,虽然不是花纹刃,但也很有名气的制剑地也不少,如9世纪的西班牙托莱多城生产的摩尔式剑享有盛名。尤其是19世纪的德国索林根刀剑制造厂和美国的艾姆斯制造厂非常有名。在挪威,瑞典,法国和丹麦都曾发现10世纪名叫英格布雷的铁匠制造的“焊纹剑”。刀剑上面的装饰和配件也是鉴赏的主要内容。大马土革良刃的装饰是世界一流的。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联军骑兵相遇,一阵枪战将其击退。拿破仑一向以制军严明而闻名,但这次却控制不了局面了,因为法国士兵发现敌军死士身上均佩有镶金银珠主的弯刀,争相抢夺,场面大乱,拿破仑本人也禁不住好奇心择取了一件很好的带回,至今还陈列在巴黎东方兵器博物馆。大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错主纹饰,嵌满黄金宝石,印度刀还饰有珐琅彩工艺,真是珠联璧合,精美之极。在一般情况下,判断刀剑的年代和产地要看它的整体式样。大马士革刀是长弯月形状的。有的长刀竟弯成弓背状,刀身大体分两种,一种窄刃平面无血槽,而上宽下锐的居多数。另一种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