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有一位管理学家曾下过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没有因为发展太慢而垮掉的企业,只有因发展太快而拖垮的企业。”
一个企业,必须做好自己的战略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落败。
顺驰的末路狂奔
当大本营在天津的顺驰开始实施全国性扩张战略之时,几乎所到之处均让本地的房地产商瞠目结舌,一次次近乎天价的拿地更让许多业内人士不知惊出多少冷汗。
2003年到2004年初,顺驰在半年的时间内,犹如一匹黑马,一路狂奔进入北京、石家庄、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成都、长春、保定、武汉等城市,以极强势的姿态拍得土地近10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购地资金近70亿元。
2003年,顺驰销售回款40亿元,规模直逼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深圳万科。顺驰公然宣布,他们将在2004年做到100个亿的销售额!
但是,一路狂奔下的顺驰,并不被业内看好。
王石预言:“如果把握好节奏,顺驰能够成为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现在它要为盲目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潘石屹在谈论顺驰的未来时,也用到了四个字——“九死一生”。
速度理念
顺驰老板孙宏斌格外强调速度,他曾说过:“比如设计环节,招标太慢,研发部门必须知道哪个研究院、哪家公司最适合做这个项目的设计,直接聘用,多花的钱通过快速开工、销售就找回来了。”
买地时推迟首付款时间,拉长后续付款时间,买到地后尽快开工,尽快开盘,尽快回款。此外,作为一家全国性公司,顺驰还可从各地抽调富余资金,补充应急。这就是顺驰的现金流管理模式。
一个新项目还没有获得收入,还不断地开发另外的新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进去。资金的压力、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自媒体、客户等等的传言和非议,使顺驰的一路“驰骋”处在众人心惊胆跳的关注旋涡中。用40亿元的营业回款带动总额高达70亿元的“圈地运动”,使得现金流已超越了负债率成为孙宏斌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
“只要企业现金流在顺畅地流动,负债率高并不意味着风险就大。”孙宏斌说。但孙宏斌的“现金流高于负债率”理念,与一般地产商重视负债率背道而驰。资本负债率平均为20%左右,现金资产比为5%,这是香港业界公认的最稳定、最健康的指标。如果房地产指标高于此,地产商会不断重组,把数字恢复上去。而国内房地产业界的资本负债率,一般都在100%以上。
三、不懂得暂停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加速(2)
命悬一线
顺驰和融创的态势与当年的托普集团惊人一致。
那时,托普集团总裁宋如华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大兴软件园,媒体集体怀疑其资金链,宋如华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仅在四川就有12个亿的银行存款,但时隔不久,托普便四面楚歌。
孙宏斌也一直对外表示,顺驰并不缺钱。然而到2006年,孙宏斌坦然承认,顺驰比较艰难,也的确是缺钱。“顺驰的困难,是由于我们在全国化发展过程中战线拉的过长造成的。现在看来,全国化战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战线过长,16个城市同时运作资金很紧张。其实就这么简单,项目太多,资金不够。”
到后期,顺驰在土地应交款、施工款、应付银行贷款等项目上有着10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甚至对合作伙伴、员工和中介业务的客户,都存在着欠款的情况。
为了解决顺驰和融创的资金链问题,孙宏斌将解决资金问题的希望放在顺驰和融创上市上。希望通过股市融资的方式成功解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市没有成功,顺驰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
为了挽救顺驰,2006年9月,孙宏斌忍痛将顺驰中国55%的股权卖给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根据协议,路劲基建将向顺驰中国注入12�8亿元资金,并于入资完成后持有。
孙宏斌曾经是那么的雄心勃勃,扩张计划是那么的大张旗鼓。最后却含泪让出了公司的控制权。顺驰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一路驰骋中,虽然发现方向不对,想要急刹车已经太晚,不懂得暂停的结果,是险些出轨。
速度陷阱的诱惑
根据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的成长型企业都是在达到历史最高销售额后的一年内倒闭。
有关专家的解释是:成长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