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上夺取领导权一样。不过,在一个正对领袖们嗷嗷叫的新媒体上,领导权意味着什么呢?4月,这个话题被再次点燃,引发新一轮愤怒的电子邮件。理想主义者的论证依据是互联网的传统伦理学,即它被业余爱好者统治时的原则:内容自由获取,匿名乃默认规则。路易斯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
离开小部落,赠品经济就无法运行,这没什么可说的。在这个讨论中,认为网络曾经是、现在是、或者有可能成为一个赠品经济的想法,简直胡说八道。而且我不认为,单单匿名就能给用户带来压倒一切的好处……匿名没什么好处,隐私权才有。将两者混淆是一种脱离历史的膝跳放射式的意识形态,你们马上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观念,其他许多关于网络的想当然的观念也是如此。最终,声誉、可靠性、实在——这些特点将统治虚拟世界,正如它们统治现实世界一样。
路易斯是一个更有眼光的未来主义者,但注册系统在当时起的作用,只能是将用户拒之门外。关于用户注册系统的争论,迷失在意识形态的灌木丛中,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隐私,不是匿名,而是用户操作方便不方便。路易斯牺牲了今天的市场份额,以此换取未来的商业模式。他需要暂停一会儿,放松放松。而贾斯廷,这个勇气和魅力的完美结合体,正是可以让他放松下来的人。可以想象,他俩经常聊到深夜,然后在凌晨时分,吸上一碗洪堡郡(Humboldt County)烟,这东西在解放思维上的作用可是出了名的。不过,就在贾斯廷的网页凭借通向地下世界的链接集中了大量访问量时,《连线》也第一次遭到外敌的攻击。路易斯的耐心是极其有限的。
◇。◇欢◇迎访◇问◇
第44节:卡尔·斯泰德曼(5)
直到1995年,路易斯才遇到他的政治敌人,因为除了那些疯狂读者,最初没有人认真看待《连线》,只是把它当作一本电脑杂志罢了。不过,随着发行量的增长,《连线》显示出走向成功的态势,再加上它那坚定的煽动性社论,《连线》终于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它所鼓吹的更宽泛的哲学精神。在这方面,编辑一直能够赢得外部世界的支持。就在《连线》创刊的同一个月,华盛顿由一位新总统接管了。比尔·克林顿的形象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管理者,有能力控制经济和技术突破,他也是自由贸易的鼓吹者,还是他们党内老派自由主义者的敌人。副总统也因为热烈支持互联网而闻名全国。两人都喜欢强调,计算机具有改变社会的能量。
《连线》刚刚问世,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成了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说话时的口气和《连线》的千禧年热情非常吻合。反国家主义者的论调在80年代尤为激烈,当时罗纳德·里根不得不用大量平易近人的爱国主义来应付这些人。而现在,反国家主义在新共和党中压倒一切,成了大多数人的信条。在谈论自己的思想来源时,金里奇往往会提到他的朋友阿尔温·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托夫勒夫妇的理论是,历史上有三种力量使人类社会发生形态转换,它们分别是农业、资本主义和现在的控制论。金里奇相信,在这个控制论革命的时代,政府权力应该被削减到最低程度。
路易斯并不忠于某个党派,因为他反对根据原则来投票的做法。他从不要求杂志呈现出某种统一的立场,因为这反倒是孱弱的表现。为《连线》撰稿的许多作者都有自由主义倾向,他们有无数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过,《连线》拒绝在涉及资本家野心的报道中插入平衡性言论,在它选择采访对象或为人物报道确定主题时,在它对技术问题发表意见时,这本杂志一直鼓吹不受妨碍的竞争和自由意志论意义上的完全自由。让路易斯感到自豪的是,《连线》具有一种世界眼光,它从不拘泥于琐碎细节。他从不畏惧任何情绪高涨的辩论——这恰好是他的业余爱好,越激烈越好。对涉及意识形态的攻击,他从不挂免战牌。随着《连线》声名渐涨,关于它的意义和可信度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早在《连线》第二期,路易斯就首次刊登了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
张扬是他的典型性格,所以他选择的那封信把《连线》描绘成一个完全丧失道德感的时尚潮流传播者。信的作者是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他是一个叫“计算机专家与社会责任”(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非营利团体的理事。“我真诚的为你们祝福,”查普曼写道,“不过,这是不负责任的……为了显得时髦,沿着《连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