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页)
看来是浅显的道理,却要经过漫长的路程,尝尽千般苦楚,才为人渐渐认识和接受。
海外报道的中国工资状况(2)
所谓的“基本工资”,通常职工也叫它“死工钱”,这部分的金额不再扩大,有的企业还作出工人的产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也要在这部分工资中扣除部分,以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把它当作“旱涝保收对象”,制约并缩小“固定工资”及其作用。
顾名思义,“奖金”应当是奖励工作好的职工,但在“文革”时期却是人手一份,赛过固定工资,不起奖励作用。80年代后半期,“奖金”才逐步名副其实。
例如,上海某电讯行是一家经营电视机、收录机及零配件等的国营小型企业,又卖又修。过去由于分配上的“大锅饭”,不管工作好与差、平均主义发放奖金。以至于技术员积极性低、修件交货期长、顾客意见多、企业经济效益差。入不敷出,只好靠发放“加班费”和巧立名目减少上缴利润,来维持企业。
1986年5月,这个单位对修理部门实行了“全额提成工资制”改革,把修理人员与站柜台搞零件卖出的营业员分开,搞“一店两制”分配。对修理部11名技术员按劳务收入金额分配(类似计件工资制),按照纯修理收入对半分成。修理工费收入就直线上升,每月人均达人民币376元,比原先提高近两倍;零售部8名营业员的业务也上升78 % ,归企业所得利润上升20 % ;在分配上拉开了差距。修理人员奖金每月人均可得111元,上升一倍多;其中最高达137元,最低也得81元。零售部营业员人均得53元,比原先增加37 % ;营业员、技术员实行“分灶吃饭”以后,带来了蓬勃生机。服务态度从冷变热。从一个干活“磨洋工”、亏损要打烊的单位,抓了分配上的改革,竟有“起死回生”之成效。可见抓分配制度、抓工资改革是抓住了要害。
可是,不直接加生产操作的企业行政人员,他们从事的往往是只能计时、难以计件的业务。怎样按日按月考核估算成绩呢?他们的奖金至今还是“平均奖”。
对于物价高涨的不满情绪
工资有所提高,但另一个社会矛盾——涨价问题又突出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现了数十年未有的物价上涨势头,困扰着政府和企业,困扰着整个经济建设。一位大学毕业已3年,每月工资70元的年轻人,26岁不敢谈恋爱,说是没钱谈不起,有了女朋友也不敢带上街,怕到吃饭时间不好办。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校外去兼课,搞“生产自救”。
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从前在“指令计划经济”或称“产品经济”之下,基本物价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指定、凭票供应的,如火柴2分钱一盒,大饼3分钱一个,近30年固定不变。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9年以来,物价也连续上涨了9年,老百姓皱眉头了。人人拥护“改革、开放”,但不赞成物价老是上涨。虽不是样样东西成倍地涨,也已是收入赶不上涨价,家家户户对此感到头疼。
职工的工资虽在改革中,牵涉面太大、进度迟缓,不适应“商品经济”机器已经开动的现状。当时不能在工资的问题上按照“生活指数”如实计算而及时调整办法,使人们总感到物价涨了而工资没有涨。
据一项抽样统计资料表明,1986年因涨价而收入下降的城镇居民户占1/5,因物价上涨而入不敷出的城镇居民占到15 % 左右。
物价高涨的实际感受
当时发布的经济公报说: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水平仅比1984年上升,1986年仅上升6 %,而1987年上半年仅比去年同期上升;同时,又宣布职工平均工资1984…85年增长,1986年增长16 %,因此宣布“职工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显然,这些统计数字跟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相反。民意测验普遍认为:
“1985…86年物价上涨比工资增长快得多。”
“工资提高的速度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
于是,老百姓禁不住要质问:“国家宣布的物价指数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统计数了是否偏低?为什么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有很大差距?”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物价高涨的原因
1987年8月中旬,某某发言人(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