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拿账本去核对,如果主管官员发现自己推算时间和生孩子的日期不相应,就会向在旁边监察的秦始皇说一下,这时候秦始皇就会大骂一句:“混账!”然后就命御林军武士们将女人加上孩子立即斩首。当然,日期对照无误的妃子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受到很高的奖赏。大家想想,那些黄花闺女被选入深宫,儿女之情难免,宫中宦官虽无交欢之能,可是那些皇亲国戚入宫自由,不免有越轨的行为。据说,因这种“混账”被杀的女人和孩子还不少呢!
从那以后,人们一旦发生口角就会破口大骂:“我决不会饶恕你这个混账东西!”以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十分不满。
“小巫见大巫”有什么来历
“小巫见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来比喻相比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这个词的来源与一则故事相关。
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作了一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名词杂谈(12)
发生争执为何又叫做“抬杠”?
北方人把两人就某事争辩叫做“抬杠”。直到今天,这个词在农村用得还是很普遍。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抬杠”一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汉族人民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有些地方却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抬杠会”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很多人抬着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头安一把椅子,椅上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丑角官。这位丑官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逛花会的人的问题。即便观众提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丑官也要能应答自如。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
与这个词有关的故事其实不只上面的一个。另外一个也很有意思:古时候,有个人开了个“抬杠铺”。老板凭着自己的一口利牙,与人“抬杠”赌输赢,还真赚了不少钱。最后,他竟然把张果老和孔子两位老人家都给说得哑口无言。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张果老骑着毛驴经过此店铺,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拿出银子下赌注,与掌柜的比个高低。掌柜的问:“大仙,您整天骑着毛驴到处走,到底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呢?”原来张果老平日总是倒骑在毛驴的身上,所以听到掌柜这样一问,竟瞠目结舌,答不上来,只好认输了。过了不多会儿孔夫子带了学生周游列国来到这里。看见这家能赌输赢的店铺,想到囊中羞涩,决定进去赢点银子做盘缠。掌柜的看见孔夫子来“抬杠”,就问:“‘四书’上有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可是您说的话吗?”孔子说:“正是。”掌柜的又说:“那么您高堂健在,为什么您却四处周游,又没有一定的方向呢?这不是与您自己的信念相违背吗?”一句话把孔子问得无话可说,身上仅有的二两银子也输掉了。孔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弟子身边。子路问清了缘由,抄起一把杀猪刀,来到抬杠铺,对掌柜的喊道:“我说你的头不过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来称称!”说着就跃上前去,准备动手。掌柜的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赔着笑脸说:“我认输,我认输。”就这样子路把老师输掉的银子又赢了回来。
这个孔子“抬杠”的故事流传很广,“抬杠”一词理所当然也流传很广了。
什么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后世的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威风总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