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皇帝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冬至为什么有吃饺子的习俗呢?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元宵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里面仅举一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灭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 想看书来
名词杂谈(1)
岳父为什么被称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总是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或者“丈人”。“泰山”和“丈人”为什么是同一个概念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传说,泰山上有座丈人峰,这座丈人峰可以作为泰山的象征,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禅,封禅使是当时的朝廷礼仪官员张说。封禅结束后,李隆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把下面官员的品级都升一品。这个想法具体由张说来负责。而这时张说在背地里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官一下子升为五品。唐玄宗在浏览官员品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一个疑点,就问旁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张说当时很紧张。黄番绰在旁边对他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唐玄宗就没有多想。从此,“泰山”就成为妻父的另一说法。
关于“丈人”的由来,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献帝舅车骑将军董”句下,说古代没有丈人的称呼,因此称妻父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时人,从这段史料来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存在“丈人”这一称呼了。
趣味链接:“泰斗”是对谁的称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把泰山尊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为群星之尊。“泰斗”其实就是对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