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说明,目的是使我们对于饮奶安全的宣传更科学,促进奶的消费,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 四、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共同努力,尽快消除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间也出现了两次“滑坡”,“八五” 期间,1992…1993年,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放开,取消了平价粮,实际上是取消了对奶业生产的补贴,而奶价没放开,我们叫做“卡一头,放一头”,使牛奶生产成本增高,奶农利益受到影响,出现第一次“滑坡”,问题出现后,国家很快调整了政策,放开奶价,“滑坡”及时制止;第二次是“九五”期间1997…1998年,由于洋奶粉进口的冲击,国产奶粉大量积压,乳品厂亏损,收奶长期给农民打“白条”,出现了卖牛、杀牛,引起“滑坡”,这次下滑的幅度较大,奶类总产量下降了4%,通过1998年关于奶的宣传和国家的扶持,奶业不仅很快恢复发展,而且有了今天大发展的局面。如果这次由于“有抗奶”、“无抗奶”的炒作和夸大宣传,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影响到奶的“消费”,再加上关税下降,洋奶粉的大量进口,将会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如果再次出现“滑坡”,刚刚调动起来的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会再次受挫。奶牛饲养周期长,“滑坡”后恢复缓慢,对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和警惕。我认为我们应站在“###”的高度,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有抗”、“无抗”问题。在媒体宣传上加以正确引导,在行业内部强调自律,不搞炒作,大家共同努力,尽快消除负面影响,防止再次出现“滑坡”,促进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不久,中国绝大多数牛奶企业陆续在一份《承诺书》上签字,其中第四条更加严厉规定“对有欺诈行为(标注无抗,而查处有抗生素残留)的企业向新闻媒体曝光。” 按照两大协会的说法,这样的炒作无抗奶必然会降低国民的营养水平,同时也打击了正在起步阶段的中国乳品工业和奶牛饲养业,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向消费国外产品,帮助国外乳制品趁虚占领中国市场。 这种说法能站得住脚吗?有关人士认为,“按照消费者的理解,他们会问,为了帮助中国民族乳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就应该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为国产牛奶捧场吗?在这一场无抗奶之争中,行业协会确实站在了中小企业的立场上了,本应该确切地告诉消费者哪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真正无抗的,本应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无抗奶的真相,通过权威的质量检验机构对所有乳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作出有科学依据的检测,并且将检测结果公之于众,让那些达标企业的产品在经过这样的程序之后进入市场。如此,既净化了市场,也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两大协会不仅都没有这么做,反而联手叫停了无抗之争,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中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牛奶是值得信赖的。 实际上,在两个行业协会表态的背后是企业的影子。尤其是那些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管理上都无法保证无抗的企业的影子。但是,行业协会此举果真能维护中国乳业的整体利益,有利于抗击境外品牌的大举来袭吗?这可能只是行业内一些试图维护眼前利益的人的一厢情愿。仅就此事而言,行业协会出面为企业护驾,看似维护企业权益,但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无助于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一个幼弱的产业来说,成长的代价就是会有一大批没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出局。而对市场准入技术门槛的尊重,是有利于产业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发展的。就此而论,尽管光明和三元打破无抗沉默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另外,宋昆冈在当时报告中表示:实现乳品“无抗”,大企业可以做到,中小企业也可以做到。早在2001年底,该协会400多家会员企业启动原奶“无抗”工程,并被要求当作企业的头等大事,尽快实现原奶的“无抗化”。目前,虽无确切数据说明国产无抗奶在乳品市场所占份额,但是2001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内蒙古、广东、江苏、黑龙江等13个产地的29个国产品牌的灭菌纯牛奶进行的比较试验表明:除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外,还对铅、硝酸盐、亚硝酸盐、抗生素等卫生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9个品牌的样品均未检出抗生素残留。另据北京农学院前不久开展的“市售消毒纯牛奶抗菌类药物残留的检测”表明:来自北京几个大超市的不同品牌、不同包装、两个生产日期的50个消毒纯牛奶样品检验结果是抗菌类药物残留阳性的样品15个,检出率为30%。 既然如此大规模地实现了无抗,那两个协会为什么还要对无抗叫停呢?这种态度让诸多媒体和消费者还是心存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