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2/4 页)
对他人,对自己的心,有一个交代。
谁不渴望幸福呢?
许久,她才站起来,慢慢地往山下走。
三年之约4
千年的古松后面,一个人影慢慢地出来。
月色下,看不见他任何的神情,只能听到他的呼吸声,急促,带着深深的悲哀之意。
三年!
还要一个男人等三年。
天下哪个男人肯这样等着三年过去,守身如玉?天下,会有这样的人?
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极大的煎熬。但凡一般人,都无可忍受。
她故意刁难,甚至,狡黠地,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不让新帝看到任何的希望——如果坚信,等了三年,就能得到结果,当然有些人会去等。
可是,若是一无所知呢?
若是一直都那么苦恼,不知道等了三年还有没有结果,那有多少人会等下去?
残酷,刁蛮,不知道折磨自己还是折磨新帝。
他心急如焚,不知在替自己,还是替别人。
某一刻,他的手臂伸出来,甚至能摸到她的发丝。
但是,抓住的,却是随风飘落的黄叶,寂寥地撒了满满的人的头上。谁说夏天,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呢?
自己呢?自己的生机在哪里?
甚至连主意,她都不叫自己出了。
连问话都不曾。
整日价地,和新帝在一起,当然,是文臣武将,一大班人,并非是孤男寡女。每天在密谋的,都是国家大事。
尤其,她开始单独地召见一些汉臣,高闾,王肃,李奕,贾秀,以及罗迦丧礼之前,李奕推荐进来的兄弟李冲。
行动很低调,鲜卑老贵族们甚至还没来得及惊觉,此后,便再也没有了下文。
果然,不出半月,源贺凯旋而归。
如他的判断,匪首葛强完全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源贺趾高气昂,不可一世,骑在高头大马上,看到皇帝和太后亲自来为自己接风洗尘,眼珠子几乎都要翘上天了。
三年之约5
鲜卑贵族们簇拥着他,完全把他当成了北国的超一流大英雄。
弘文帝立即履行自己的诺言,在真武广场为他加官进爵,晋升为陇西王。当时,除了拓跋家族,分封异姓王的还很罕见。如今,源贺竟然得以封王,武将们无不欣喜若狂。
宏大的盛宴,巨大的火堆,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弘文帝,冯太后,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太子,都参加了。
皇族中人,对功臣表示了最大勋赏。
当然,这并非是鲜卑贵族们的最终目标,都要求惩罚那一干汉人文臣。
尤其是当初曾经出言不逊的王肃等。
他们已经逐渐发现,这些汉人开始流露出了影响弘文帝的苗头,若此,岂可不将这样的危险早早扼杀?
弘文帝一时没有表态。
对于这帮子汉臣,他一向知道,冯太后跟他们更加亲近。
本着信奉冯太后是汉人的因素,所以,冯太后在他们心目中,有着极其不可估量的地位。如何平衡王肃和鲜卑贵族的势力,但又不至于将汉臣的积极性完全打消,这是一个很费踌躇的难题。
鲜卑贵族们,都盯着上首的冯太后。
就连弘文帝也看着她。
她不慌不忙地:“源贺出征之前,是怎么说的?杀将不祥。王肃等人,虚言狂妄,罪大恶极。但是,考虑到现在国家是用人之际,而且,大胜之后宜大赦,而非大杀,如此,方可显示我北国的仁孝治天下,宽大为怀。所以,我建议将这一干人全部降职使用。”
台下一片哗然。
汉臣的提携不易,而且,连脚跟也尚未真正的站稳,除了一个老迈的高闾之外,只一夜之间,几乎从上到下,全部被贬斥,几乎没有任何人再留在核心机关里。
就连弘文帝也没料到是如此之大的震动,不啻为重新洗牌。
三年之约6
就连弘文帝也没料到是如此之大的震动,不啻为重新洗牌。
鲜卑贵族们却得意洋洋,因为是冯太后亲自发话,亲自下令,将王肃、贾秀、李冲等人全部降职,发配到军营充当副手。
他们的代言人都否定了他们,日后,他们再想东山再起,那是休想。
一时间,鲜卑贵族们弹冠相庆,而这些汉人文臣,却无不垂头丧气。唯有东阳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