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实现大同,全民扩张的万历时代(第1/2 页)
薛敷教如此说后,高攀龙也点了点头:“虽如此说,但也还是难得,古往今来,能做到不征百姓田税的帝王可没有一个。”
“真正是尧舜也不能及了,以后无人敢说万历朝有祸国殃民之事也!”
接着。
薛敷教也跟着附和道:“你没说的没错!而既然朝廷免了田税,我已让家里人把田庄继续拿去雇人耕作,且让他们把租子直接也免了,而不必用来开办作坊。”
“这是为何?”
高攀龙问了一句。
薛敷教笑道:“朝廷免田税,无非是不愿意本土农事尽废,要守住农本!”
“既如此,我薛家也应该响应朝廷号召,继续留住耕地,而不是宁愿让他荒废着也不肯免租,而坐视无人来佃耕!”
“反正,这些田都在乡下,又不能当厂房用,只能种粮食或者桑棉,有的地方连种桑棉都会被嫌弃离市镇太远,也就干脆给人免租去种算了。”
高攀龙听后点了点头,随后不由得笑道:
“真是没想到,祖宗诚实经营而得的那么多田地,有一天会在即便免了田税后也会味同鸡肋,而需要免租出佃。”
“是啊!”
“没想到张太岳真的成功通过当今陛下实现了大同。”
薛敷教这时又说了一句,随后叹道:“如果顾叔时还活着,也不知道他在看见这一幕后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幸而他没看见。”
“否则,他会更伤心。”
高攀龙内心百感交集地回了两句。
同薛敷教、高攀龙这些地主阶级的人一样,大明的许多地主都对朝廷免田税的事是喜怒参半。
喜的是朝廷重农,竟在儒家提倡的“轻徭役、薄赋税”基础上,直接免了徭役和田税。
这已经算是超过儒家对盛世的理想标准了,已经是算是大同之世才算有的结果了,由不得受儒家教育的他们不承认这的确是实现了圣人的理想。
怒的是朝廷虽然免了田税,却加征了商税,让他们并没有从这项本该儒士皆该高兴的事里,获取得太多的快乐,而只觉得自己在经济利益上反而亏了。
但无论如何,免田税也的确让一些地主开始通过减少地租或者直接免除地租,甚至廉价把田给乡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田地,以求尽大可能地通过土地经济赚取些收益,进而间接地导致了耕种面积的提升。
同时,免田税也让许多自耕农没再选择进城里务工或者弃耕,而是选择留在家乡继续务农。
尤其是那些一辈子都在种田的老人。
他们勤劳惯了,并不愿意闲着,也没觉着自己的劳动多值钱,又只会干农活而通过生产粮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就大多因为免田税而选择了继续留在家乡继续务农,没有因为田税的原因,而选择弃耕。
特别是对军户出身的大明农户而言,因为福利保障高。
在免田税后,他们比其他自耕农还要希望继续务农。
毕竟对于军户而言,需要花钱的地方少,务农不过是目前只能通过务农增加收益而已。
“爹,您真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
东乡县的归大诚就在这一天,于自家田垄上,问起了自己那挖地的老父亲归七斤。
归七斤说:“我不去!去城里什么都要买着吃,现在又不交田税的,我好脚好手的干嘛要去?干嘛不趁着现在还能动,能种点粮食是一点?”
“这样,还能给你们带一些自家种的粮食和瓜果,你们也少花些钱去买。”
“行吧。”
“但你可别种太多,别像去年,因为张老太爷家的田要免租出佃,你就去佃租,结果农活多得饭都没时间吃,闹出了脾胃病。”
归大诚不好跟自己老父亲犟也就只嘱咐了这么几句。
而归七斤没有说什么,只继续挖他的地。
归大诚这里也回了城里,且在自己妻子明氏问起父亲为何还是不回城里来住时,就道:
“只怕要等他们这一辈人都一个不剩了,才会没有愿意种老家地的人吧,何况现在朝廷免了田税,让本来愿意来城里的,都不愿意去了。”
明氏听后只点了点头:“罢了!”
其实。
朝廷免田税不仅仅是让归七斤等许多原本在农村的农户还愿意留在农村继续耕作,也让城里一些喜欢田园生活或者喜欢幽静生活乃至更喜欢自耕自养而不喜欢商品经济生活的人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