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页)
过,然而毕竟作为自费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和一县之长,吴克铨时时刻刻处在风口浪尖上。不要说拆迁搬家得罪了多少人,也不要说那些到处当叫花子的低三下四的经历,就是招商引资见了成效,一个接一个的企业在创造出效益,为昆山创汇和交税额直线上升之后,还有人在私底下说,他吴克铨这么卖劲搞开发区,与外商打得那么火热,还不知道为自己捞了多少好处哩!
这样的误解还好说,关键是一顶顶吓死人的政治帽子常常让吴克铨憋得快透不过气来。什么“搞开发区是彻头彻尾的走资本主义”,“吴克铨是想把昆山变成上海人搞自由资本主义的乐园”,“是想把昆山彻底卖给外国人”等等一类的话语,以及一封封有名和无名的“人民来信”,没少给吴克铨的头上扣屎盆子。
“我们是把昆山的全部家当抵押在搞开发区上,一旦失败或半途而废,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谁也担当不起啊!”吴克铨从1985年力主搞开发区以来的几年里,他内心一直被上面这些问题敲击着。
“自费”是个什么概念·尤其是在国家实行宏观控制的年份里,他吴克铨的“自费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中央“对着干”。这种政治后果一旦被认真起来,有他吴克铨好看的。
“一县之长”,他吴克铨其实早已为自己设想过这种结局。
现在中央领导终于认为昆山的开发区做法是正确的,并明确表示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他吴克铨能不激动吗·钱虽重要,但毕竟和开发区的合法问题相比,仅仅是一桩小事。如果开发区还是“地下”式的,如果开发区永远不被国家承认,你昆山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也最终只能游离在改革开放的边缘,继续默默无闻地承受着苏州“小八子”的地位,老百姓也只能过紧巴巴的日子。吴克铨最不愿看到这种境况。
现在摆在吴克铨和昆山人面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尽快让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落实到昆山头上。
昆山和吴克铨连做梦也在想要把昆山开发区挤进国家的“十四加一”的经济开发区行列中去,这样就可以获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名正言顺的支持与政策上的优惠。
那位中央领导走后,吴克铨好一阵兴奋,对宣炳龙等人说:你们在家把我们的工作再进一步夯实,我负责上北京争取给我们开发区拿到“出生证”。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20)
宣炳龙说:“市长你放心,家里的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得更漂亮。”并且把下一步的招商引资情况和第三次拓展开发区的计划作了初步汇报。“这回我们做了一个14平方公里面积的图纸,等你回来我们就报请市委、市政府和人大审议。”他拿出一大叠图纸和资料。
这个时候昆山已被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长吴克铨也随之成为首任昆山市市长。
吴克铨随手拿起扫了一眼,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说:“14平方公里可能还不够啊!”
“你说14平方公里还嫌小·才5年时间,我们已经从3�17平方公里,一直发展到6�18平方公里,这回做出14平方公里的规划等于在前5年的基础上扩充了一倍呀!”
“一倍就大了·你想的还是昆山小开发区。”吴克铨放大嗓门说道:“现在我上北京是去拿国家级开发区哟!”
“哈哈,对啊,我们不再是小昆山的小开发区了,要建国家级的大开发区了哟!”宣炳龙一向认为自己的眼光放得比别人远,但听市长这么一说,觉得自己盘算的开发区前景还是小了许多。“好,我知道下一步规划如何做了!”
“别别,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回轮到吴克铨泼冷水了。
“为啥·”宣炳龙瞪大眼睛问。
吴克铨没正面回答,只是在转身时放下一句话:“我们的开发区现在还是‘私生子’,给‘私生子’办户口有那么容易吗·”
“不是‘皇帝’点头了吗·”
“那也得‘衙门’下文呀!”
“噢”——宣炳龙明白了,于是他重新拿起那份14平方公里面积的规划图,若有所思起来。
吴克铨非常聪明,他既是一位经济专家,同时又是一位善于把握政治的官员。中央领导视察过后,他让县上的相关部门与新闻单位记者们放风,很快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来昆山采访他们的自费开发区,这两个记者不负昆山人之期望,1988年7月,《人民日报》头版登出长篇通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这一评使得昆山名声大噪。这年冬天,国务院经济技术开发区会议在天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