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页)
赵匡胤问赵普道:“儿子参考,父亲为什么不回避?”
赵普答道:“臣听说,陶谷本想主动回避的,可不知为何,最终还是做了主考官。”
“这里定有些问题!”赵匡胤道,“去把陶邴的文章拿来让朕一览。”
赵匡胤看过陶邴的文章后,觉得确实不错。赵普也有相同的看法,且认为若依陶邴的文章来看,名次应该在第六之前。换句话说,赵普以为,陶谷虽然是主考官,但不仅没有作弊,反而降低了儿子的排名。
“不!”赵匡胤摇头道,“这里肯定有问题!陶邴的这篇文章,许是在科考前就写好的,说不定,它还是出自陶谷之手!”
赵匡胤下旨:令赵普会同中书省对陶邴进行复试。赵普虽然认为此举大可不必,但还是依旨行事了。
赵普把陶邴叫到中书省衙门。陶邴就坐在衙门内,当着赵普和中书省官员的面做应试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陶邴交卷。赵普及中书省官员阅后,都认为陶邴的文章写得精彩。
赵普带着陶邴复试的文章面见赵匡胤,且言道:“臣等一致认为,陶邴确有真才实学!”
赵匡胤在看过陶邴的复试文章后,依然有些不相信:“赵普,这篇文章真是出自那陶邴之手?”
赵普回道:“禀皇上,陶邴作文之时,臣等就坐在他的对面,寸步也未离开。”
赵匡胤好像还是不相信:“陶邴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赵普多少有些不快了。因为很明显,皇上不仅怀疑陶邴和陶谷,连他赵普也怀疑上了。于是,赵普就静静地言道:“臣以为,陶邴虽然性倔,陶谷虽然教子无方,但这与陶邴有无真才实学本不是一回事。如果皇上真的以为这其中有假,那皇上可以亲自面试陶邴!”
赵匡胤自然听出了赵普话中的隐隐不快,所以就轻轻一笑道:“爱卿,既然你复试过了,朕还有何必要再来一次面试?朕只是觉得,为国家选拔人才,应当慎之又慎。如果稍有不慎,出了什么差错,恐就要耽误国家大事!”
赵普言道:“皇上所言极是!不过,臣听说,那陶谷对中书省复试陶邴一事颇有看法,据说,陶谷有辞职之意。”
“他这又是何苦呢?”赵匡胤道,“这样吧,爱卿,你代朕拟一道旨意:以后凡是朝臣子弟考中进士者,一律由中书省予以复试,复试合格者,方为真正中第,否则取消进士身份!”
赵普觉得皇上的这道旨意颇有见地,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朝中大臣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科考中营私舞弊。故而,赵普就真诚地吹捧了赵匡胤一句:“皇上真是圣明啊!”
因此,当陶谷找到赵普,说是皇上不信任他、他要辞官时,赵普就劝慰陶谷道:“亏你还是饱读诗书之人,天子多疑的道理你也不懂吗?如果你真的辞官不做,那皇上就真的不再信任你了!”
陶谷听了赵普的话,不再提辞官之事。而赵普也兢兢业业地料理朝政,与赵匡胤相处得十分融洽。数月之内,大宋朝廷可谓是政通人和。最紧要的,宋军在入蜀平叛之后又恢复了元气,大批宋军精锐云集在汴梁周围。赵匡胤一统天下的步伐又要开始起动了。
可就在这当口,也就是乾德六年七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使得赵匡胤与赵普这君臣二人之间重生裂隙,也使得赵匡胤一统天下的进度大为迟缓。
这件事情并不是发生在宋朝内部,而是发生在北汉国内。北汉国皇帝刘钧患病死了,因刘钧膝下无子,便由其养子刘继恩承继了北汉帝位。刘继恩是一个既没有多少才能又性格软弱的人。北汉孝和帝刘钧在世时,任刘继恩为太原尹(相当于赵光义的职位)。刘继恩在太原尹任上,了无政绩。刘钧对此很是忧心忡忡。刘钧患病时,曾召来宰相郭无为问道:“朕时日无多矣!继恩虽很孝顺,但无治国之才,朕走后,汉家天下如何是好?”郭无为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而正是郭无为的这种缄默,导致了刘继恩的极大不满。刘继恩以为,郭无为是不赞成他继承北汉帝位的,只是不好意思明说而已。所以,刘继恩登基称帝之后,尽管表面上对郭无为不无尊重,但实际上,他对郭无为却是日渐疏远了。而郭无为身为北汉宰相,又深得刘钧的器重,身边自有一帮亲信骨干。这样一来,刘钧死后,北汉国朝政就明显的分为两大势力:一大势力以刘继恩为首,另一大势力以郭无为为首。刘继恩虽是皇帝,但比较而言,郭无为的势力要强得多。
刘钧病死,刘继恩继位之事,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而刘继恩与郭无为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