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页)
黛玉猛想起,自己把府里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给忽视了。按原小说里,贾赦只知女色,而贾政却是较有清正之名。不过这人能力一直不行,自己也一直没把此君放在心上。不过,此人毕竟是贾府与朝廷联系的重要人选。将来自己未必用不到这位二舅舅。因此忙买了不少好药去看二舅舅。管他用不用得着人参,先买个几根百年的人参带去。贾政平时和王夫人并不住在一起。却是荣禧堂附近一个**的小院子。黛玉带着雪雁,捧着药盒。来拜见贾政。
贾政正躺在房里静养,忽听外甥女黛玉来看她了。真是大吃一惊。黛玉来了这几年了,除了年节必要的拜见外,根本没来看过他。如今怎么突然来看病了。
他正写个折子。忙放在桌上。笑着让人请黛玉进来。
黛玉走了了贾政的房间。一边笑着问疾,一边扫视着屋子里的一切。
一色半新不旧的家具,迎面倒放了好几个书架。书架上摆着许多史书。书架旁,还有一个玉石大桌子。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等物。贾政引黛玉去桌旁坐下。黛玉一眼看见桌上有一本农政全书。书旁还有一个折子。折子上写着二行字,却是写如何兴修水利的事。可写了二行,却写不下去了。
黛玉脑子一转,原小说里,贾政好象是工部的官员,这写农田水利的折子是皇上的意图吗?自古上有好焉,下必甚焉。
装作若无其事和贾政聊了一会病情。又送上人参。贾政是个识货的。扫了这些人参一眼,就知黛玉很花了些钱。对黛玉的目光便慈爱多了。黛玉如无意间把手放那本农政全书上,随手翻了几页:“二舅舅在看农田方面的书?”
贾政有些发愁样,随口说道:“皇上因河南地区连年大旱。而江淮一带又连年大涝。很是忧心。不但农田涝了,便是城里也经常积水为患。有一个地方,竟淹死了人。因此水利的事十分挂心。有人建议建一条运河通到河南地区,可国库还与北番有奴国对峙。每年都要用大笔的银子。所以这银子就是个大问题。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能有什么法子为君为忧才好。”
。。。
第二十二章 :朝政
黛玉心说自己这段期间光顾着宅斗了,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一概不知。这真是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打人经了。
她心念一动。想起那薛宝琴可是随父亲经常出洋的。还说有外国美人写诗云云。可见红楼这里,并没完全的闭关锁国。又想起那穿越小说《明》中写到的洋井。还想到了国外那让人羡慕的下水道。她不是科技专家,可没法象武安国似的发明个洋井出来。她虽知道地下水道。可现在没有水泥,怎么支撑呢。国外二百多年前就有很发达的地下排水设施了。只可惜自己不知道怎么弄。她想了想笑道:“二舅舅,我很小的时侯,好象听我家的客人说过,,那洋人那里的农田水利比我们发达得多。好象有什么洋井之类的机器,干旱时倒能从地下极深处提上水来。还能在地下建排水统。要是咱们的人能到国外参观一下,看看人家都怎么抗旱。怎么兴修水利。说不定就能解决大问题了。”
贾政微微皱了一下眉:“出洋?太远了!”说完便不吱声了。黛玉心里一动。记得康熙年间,外国就有传道士来中国了,象汤若望之类的,在清初很是风光一时。贾政既觉得出洋远,那若就近的有传道士,说不定他们会知道一些事呢。
黛玉忙笑道:“二舅舅。京城不知有没有国外的传教士。听说这些人都知道很多国外的事呢。我听说他们中有人还会建红衣大炮。若是建个炮营,将来与有奴国打伏,必然从武器上占尽便宜。”
传教士?红衣大炮。
贾政突然精神一振。原来,一年多前,他还真见过一个传教士。此人还和他谈过,国外的工具如何先进。当初他一直觉得中华是天朝上国。听这传教士说国外好,就有些不顺耳。便敷衍二句。就离开了。
此时黛玉一提及,他突然想到,若是自己能找到传教士。再献上红衣大炮,或找到农田水利的法子。那皇上岂不对自己刮目相看!一想到得到皇上的重用。贾政就兴奋到不行。、但为着在小辈面前保存威严。还是咳了一声道:“这个,倒是可待商榷。”
贾政的老夫子样令人喷饭。黛玉也不想再说下去了。闲聊二句。黛玉便告辞而去了。
黛玉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过了十多天后,贾母有一次和她闲聊,突然提起,贾政因和一个传道士闲聊,那传道士竟会做红衣大炮。如今钱正重正与北番有奴国对峙。若有了红衣大炮。那可就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