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4 页)
使其无力支援奥军。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此役,俄军指挥失当,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终以损失27万人而战败;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损失2。5万人的代价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各位,我在这里花了很长时间来向大家讲述坦嫩贝格战役的经过,主要是我们认为,我们未来即将面临的在武汉周围地区的会战,有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这次战役的成功经验。”说到这里,刘建业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并且对着郭汝瑰又作了一个手势。
郭汝瑰看到了手势,示意参谋军官把坦嫩贝格战役的战役示意图取了下来,露出了原本悬挂在上面的武汉周围的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巨幅军用地图。
“各位请看,武汉周围的地域,如果用何部长的构想作为指导的话,那么,日军可以从容的利用在水上的优势,安全快捷的调动兵力,发挥水面舰艇的火力,凭借密集的水网河道,把我军集中在武汉周边狭小范围之内的部队,分割撕裂,使各部不能协同配合作战,这样,他们就可以集中兵力,对被分隔开的我军部队进行各个击破,迫使我军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与其进行主力之间的决战。而我军的主力部队大多都刚经历过长时间的连续战斗,亟待整补和重编,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再打一次大战。这样,我军就会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很有可能主力部队会全军覆没。所以,我们认为何部长的构想在目前的形势下,是行不通的。”
“我们的意见是,学习坦嫩贝格战役的成功经验,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刘建业的话音刚落,会场内又是一片议论声,许多人都露出一幅疑惑的表情,显然对于“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这句话不是很明白。
第六十四章 … 我们的构想
“诸位也许对于我刚才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不是很清楚,那么现在就由我来向大家解释一下。所谓的”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意思指的是我们不在武汉城下和日军进行代价巨大的消耗战,那样对于我军来说,现在是十分不利的,这就是“不战于武汉’的意思。我们虽然不在武汉城下和敌人进行消耗战,拉锯战,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守卫武汉,我们只是把部队的作战空间扩大,扩大到整个武汉周边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江西,河南,甚至也可以包括第三战区控制的浙江。在这样的巨大的作战空间里,我们可以把数十万部队展开,充分利用河流,山川,湖泊,甚至包括由于黄河大堤决口即将出现的巨大的黄泛区,来把敌人割裂成几股互相不能联系的部队,使其不能形成协同作战。在利用地形地貌对敌人进行逐次抵抗,逐渐消耗敌人的锐气的同时,把几股敌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使我军可以在总体战略防御的同时,调动部分部队对局部地区的敌人构成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从而聚歼敌人,使其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迫使敌人放弃对武汉地区的进攻,这就是”守武汉‘的意思。这些想法都是来自于对坦嫩贝格战役的研究和借鉴。当然,如果时间和空间上有足够的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下一步的攻势,聚歼敌人另外一路甚至几路部队,这就可以说是坦嫩贝格战役的后续战役马祖里湖战役的翻版了。“
“那么,就请你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构想的依据。”陈诚不失时机地利用职权给自己的爱将们一个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特别是这是在最高当局面前的表现机会。
“我们这个构想是来自于我们对日本的下一步战略行动的分析基础上的。”郭汝瑰换下了刘建业,开始讲述。毕竟,郭汝瑰是陆军大学教官出身,还曾经被自己的堂兄郭汝栋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过,对于日本人的了解和战略总体分析,比起刘建业要强一些。
“自从去年的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统帅部的战略总方针就是”速战速决‘,这和他们的天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日本的自然资源十分的紧缺,虽然,他们早已经占据了我国的东北四省,但是和他们的巨大野心相比,依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自从和我军南北两面同时展开全面的作战以来,日本大本营在力量和资源使用上就已经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其战争总体潜力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