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阅兵以及封赏(第3/4 页)
个是朱元启向朱元璋提出,两兄弟商议了整整半日所决定的,朱元启担忧的是不集中学习,勋贵之家后代会越来越废,而且,这样做,即便留下较小的份额给底层,也能有效阻止上层的垄断。
有些事,新朝初立不会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代之后,有的问题一定会开始显现,不管什么时候,朱元启与朱元璋一致的认为,皇权最大,但下面又可勉强与皇权平衡,才是最为正确的。
文学院与武学院,就是为皇帝,为朱家,筛选人才的地方,只有当今天子可为院长,学院之生,便是天子门生。
当关于这条的诏书念到这里之后,所有人尽皆被惊住了,李善长、刘基、高启等人反复权衡着其中意义。
他们可以说是大明聪慧程度顶尖的一批人了,很快也是明白了这样的用意,他们得出来的答案,就是集权,皇权集中。
可以想一想,数代之后,无论文官还武将,晋升的门槛就是在武学院以及文学院的就读。
想想到时候满堂大臣,皆是天子门生,突然冒出一个不是天子门生的人,这个人,定然无法在朝中立足,会被群起而攻之。
想到这里,李善长也好,刘基也罢,都有些犹豫,这样做,虽会形成一定的垄断,但最受益的,就是他们站在殿内的这群人。
然而李善长与刘基做了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准备将这个问题与朱元璋说来,毕竟这制度,现在看来虽好,但百年以及数百年后,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了。
另一边的高启就没有这两人纠结了,他想通之后就是打定主意,要反对这条制度,不然一旦形成,再想改变,难度无异于登天,毕竟那时候改变,得罪的可是满朝大臣,甚至是天子。
然而接下来的话,却是彻底让这几人心服与敬佩。
那便是朝中官职,仍由科举而出,而文学院学生,若是无法上榜,则踢出学院,且不能对外述说自己为学院学生。
且每次进入学院当中学生,必须有一半学子为天下有功之家的子嗣,以及百姓之家子嗣。
武学院同样如此,便是举行武举。
文学院学生,即便进入仕途,初入之时,除学院前十名,其余学生官职不可超过七品,必须在大明各地,实际履职两年之后,根据所做政绩,再行调动。
武学院同样如此,除前十名,其余学生入军,当从基层做起。
两院学生,年满十五,不超过十八,即可进入,学业为五年,进入必须符合条件。
不进入也可,科举之时,学院外的学子,同样有录取名额。
同时还颁布了若不遵守的一系列处罚,最轻的,都是革去官职,并且三代内不许入仕途。
这么重的惩罚,都还是最轻的,这也是让所有人都惊叹的。
朱元启制定之时,就考虑到了有人为非作歹,对于这块,朱元启秉承着一个原则,谁生手,不仅要剁了这只手,还要挖了这只手的人的根,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
而且其中同样有许多地方没有考虑到,朱元启与朱元璋说的就是先执行,在执行过程当中逐渐完善。
下方的李善长几人听到这里,已经是彻底没有了上书反对的心情,因为这会他们自己,都有些乱麻,实在是信息量太大了。
即便是刚刚被确定的各部主官,这个时候都没有兴奋的心情,毕竟这是关乎以后的大计,他们得先把这个事弄清楚之后才行。
而最后结尾的一句话,才是让这些人都松了一口气。
便是这些,只是先行试行。
李善长等人均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他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新的东西,而是对自己都并未了解的东西,有一种抗拒。
而另一边的汤和、徐达等人,想得比较多,但最后也不再管了,反正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与朱元启也不会亏待了他们,包括后代。
这个事情说完,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这边,都失去了劝谏朱元璋设立三大局地位的心思,这三大局被独立出来,地位又仅在六部之下,一些文人,可不认可。
当文官相关的事宜确定,随后便是武将。
朱元璋起身看向汤和,徐达等一众武将。
“你们应当也知,接下来便是北伐在即,而至于你们的封赏,朕决定在北伐之后进行,你们能否接受?”
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想都没想,当即应天。
“末将谨遵皇命!”
汤和、徐达等人是没有多想,反正是他们的,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