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五个年头,但其影响仍在一般青年学生中流传不息。公车上书、六君子就义等等,仍是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尽管上海等地鼓吹反清革命的书刊已在流传,而风气闭塞的山西,就是在知识分子荟萃的学堂里,人们的口头禅仍是“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之类已经过了时的口号。然而,即便这些口号,对阎锡山来说,也是前此未接触过的东西,因而颇具吸引力。从以后的一些言论中,不难看出,他在政治上曾一度仰慕维新派的主张,比如他多次谈到清政府,“当维新而不维新”以致“丧失帝业”。这说明他当时在思想上是主张维新变法的。
。 想看书来
二、青年习武 公派留学日本
阎锡山在武备学堂学习的三年,正是清政府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实行所谓“新政”的头三年。学习三年届满,又正是清政府增加公派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起始年。从这时起清廷每年派百人左右到日本学习军事。为了响应这一“新政”举措,山西巡抚决定在山西武备学堂选拔20名学生赴日学习军事,其中3名由清朝政府资给公费。选拔工作当然只能以在校成绩为依据。经过甄选,入选名单中有阎锡山,而且阎锡山、姚以价、张维清三人为清政府公派的公费留学生。
武备学堂赴日20名学生分别是:阎锡山、张瑜(五台县人)、黄国梁(陕西洋县人)、温寿泉(洪洞县人)、乔煦(阳曲县人)、金凤巢(山东人)、顾祥麟(江苏人)、焦滇(忻州人)、张维清(阳曲县人)、张呈祥(赵城县人)、王宝善(阳曲县人)、武滋荣(汾阳县人)、焦纯礼(忻州人)、郭建康、田国琛、李大魁(洪洞县人)、李伟旃、马开崧(浙江人)、姚以价(河津县人)、荣炳(阳曲县人)、王芝芬。
得悉儿子要负笈东瀛了,阎书堂好生欢喜,而更兴奋的是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他翻箱倒柜找出五台人清代大学问家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要爱孙浏览掌握,要求他通晓世界大势,明了时代潮流。
回过家乡,告别邻里,再返省城,准备出发之前,山西省巡抚衙门包括巡抚张曾扬、布政司、提法司、提学使和一名道台所谓五大宪(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一概到场,召见这20名赴日留学生,并向他们谆谆训诫,满堂灌输一些效清忠君的话,大意是:“朝廷资送你们留学日本,你们就应该专心学习,以图报效。千万不可接近大逆不道的革命党人,听信邪说,误入歧途!” 并对革命领袖孙中山大肆诋毁。
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阎锡山到了日本以后,很快就走上了与五大宪训示相反的道路。
阎锡山一行由候补知事吴春康充任监督带领,从太原起身,途经石家庄、北京、天津,坐过正太、平汉、北宁三条铁路线的火车,在天津登上日本轮船,负笈远游。沿途所见所闻,使他感慨万千,他不时点头感叹:
人家船上的员工做甚务甚,谦虚和蔼,人少事理,与我们中国人的做甚不务甚,骄横傲慢,人多事废,显然是一个进步与落后的对照。
所以,当他抵达日本之初,脑海中便经常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国小而强,中国国大而弱。以后日久,他从书刊上看到有关报道清政府愚腐的事情渐渐多了,才深深感到清廷*无能,委实误国太甚。
阎锡山抵日本未几,日俄战争爆发,两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权益,竟在中国领土上开战,清廷反而腼颜宣告中立。这一桩大事,给留日中国学生很大的刺激。有一天,阎锡山翻阅保皇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日本创刊的《中国魂》,他看了又看,从康梁等人的尽情揭发中,他彻底知晓了清廷的无可救药。但是他对康梁一派提出的救国主张,却认为“断难有望”,于是他愤愤然将保皇党编印的书刊,往字纸篓里一丢,说:
“保皇党怎么能救中国!”
从这一刹那开始,阎锡山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出国前所谓五大宪千叮万嘱的“千万不可接近革命党人”的告诫,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立定志向,决心投身推翻清朝*政府的行列。
对于这段经历,阎锡山以后仍记忆犹新,他在1956年撰写的*中作了如下记述:
至日本之初,虽对日本何以国小而强,中国何以国大而弱,不断在脑中萦回,然因临行时清官吏之言犹在耳,仍存心拒与革命党人往来。但逐渐由所听到的话与所看到的书中,感到清政府误国太甚,特别是有一天偶尔翻阅保皇党书刊之《中国魂》,益谂知清廷之*无能,清官吏所吩咐千万不可接近革命党人的话,至是在我脑中全部消失,遂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