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羌族豪强(第2/2 页)
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李智云和大哥随着旁企地等人进了龙湾村后,走进了一座夯土垒成的土坯房。这间屋子挺宽敞,大约有十几平米,但室内的陈设很简单,靠北墙有一座神龛,屋子中间有一火塘,围着火塘摆着七八只矮木凳。
火塘在羌族人的生活中意义重大,人们在火塘边吃饭,招待客人,甚至祭祀神灵。在羌族文化中,不能跨过火塘,在火塘旁吵架,或者说不吉利的话,否则就是对火神的不敬。
大概是由于条件所限,屋里的这个火塘很简陋,只是由三块白石垒制而成,石上架锅进行烧烤蒸煮,正所谓“三石垒一锅”。之所以要用白石头,是因为羌人尚白恶黑,白石不但作为诸神的象征,还代表着吉祥喜庆。正月初一拿白石进屋,表示招财进宝,走亲访友还将白石作礼物互赠。
在火塘旁如何就坐也很有讲究,羌人将火塘靠神龛的一边称为“上八位”,这是最尊贵的位置,“上八位”对面是“下八位”,是次于“上八位”的位置,再次就是其余两边的位置。
作为贵客,李智云和大哥被请到“上八位”,旁企地坐在“下八位”,其他几位相陪的将领则坐在两边。李智云坐下后,发现酒宴早已摆好了。羌族以“九”为吉,故围绕着火塘摆了九大碗,粗瓷碗里的菜肴跟汉族大同小异,有用猪肉熏烤制成的“猪膘”,类似于腊肉,切成小块与蔬菜一起炒,再加花椒和辣椒提味;还有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这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还有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做成的汤。主食有玉米面馍,还有玉米面放在大米里一起煮的饭,俗称“银包金”。除了菜肴和主食外,还有一坛酒。
羌族人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用青稞煮熟后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一8天后即可饮用。羌人饮咂酒,不用酒器,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按照羌人的规矩,大哥先咂饮,接着,轮到李智云。他用细竹管吸了几口,酒味甘冽爽口,沁人心脾。
兄弟俩与几个羌人饮酒吃菜,说笑聊天,很快就熟稔了起来。大伙儿热热闹闹,好不痛快。酒宴进行到一半时,李智云要小解,便告罪离席。
当他从茅房回来时,经过村中一户人家的门口,见大门敞开,门口放着一张板凳。他探头朝屋里看了一下,想走进去瞧瞧羌人住的屋子。正当他要搬开板凳时,突然听见有人喊他。
李智云转身一瞅,走过来的是大哥的一名侍卫。侍卫来到他面前,抱拳道:“楚王,您不能进去。”
“为啥?”
“您看,”侍卫用手一指道,“这户人家门上贴着红纸条,门口放着一只板凳,这说明屋里有病人。按照羌人的风俗,病人是不能见陌生人的。”
李智云一听,吐了吐舌头,自己不懂羌族风俗,差点惹了麻烦。
酒宴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李智云和大哥吃饱喝足后,与旁企地等人告辞后离开了龙湾村,坐马车回长安去了。
过了几天,鸿胪寺卿派人给李智云送来了一张帖子。他打开一瞧,原来是一张请阑,说明日申时,阿爸将在光明殿举办宴会,招待突厥使节,邀请他前去参加。
这可是重要的外事活动,李智云当然不敢马虎。翌日,他穿上九蟒朝服,戴上王冠,早早地坐马车来到了太极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