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如何鉴赏这些字画儿。
说到这儿,得跟您多交代几笔,诸位有所不知,在古玩当中,除了金石碑帖,最难鉴定的就是书画,当然论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属书画为最。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的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东汉以前的画家都没留名儿,中国最早的有名有姓的画家出现在三国魏晋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画家是三国时代吴国的曹不兴。咱们就从曹不兴这儿开始往下数,历史上的书画名家可以说数不过来。有一本书叫《 画史汇传 》,记载的古代画家有上万人。现代的画家更是车载斗量,汗牛充栋,当然他们的画儿就更多了。朝代有先后,名头儿有大小,能把这么多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一一都记下来认出来,就得花几年工夫,更别说鉴赏了。
其次,古代画家和现代画家均有代笔一说。所谓代笔,就是找人替他画,然后署上他的名儿,盖上他的印。古代的皇上常爱干这种事儿,比如乾隆爷的不少墨迹,是由当时书法好的翰林代笔的。名画家找人代笔的事就更多了,比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唐伯虎,没出名儿的时候,都是自己画。出了名儿,找他要画儿的人多了,他一时应酬不过来,怎么办?找人替他画吧。唐伯虎最早是跟周东村学画儿,后来他的名气超过了周东村,他画不过来的时候,便找周东村代笔,当然署的是他的名儿。您说这类画儿,您辨起来是不是得费脑子?此外,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画儿,风格大不一样。而且画家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高兴时画的画儿,跟悲伤时画的画儿也有区别。就拿齐白石来说,他早期的作品,跟他六十多岁“衰年变法”之后画的画儿迥然不同。不深入了解齐白石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发展的轨迹,单从画儿上看,很难辨别。
再其次,是假画与真画的辨别。假画,也就是赝品,古已有之,可以说,从有绘画的那一天,真假的问题,就困扰着玩画儿的人。有人说越是有名的画家,假画儿越多。赵汝珍所编的《 古玩指南 》一书中说:“今世所存古玩,十九皆鱼目也。鉴别者若不深悉其作伪之内蕴,而徒事作品之判别,鲜有不受其欺骗者。”十幅古画儿有九幅是假的,或有九幅真假说不清,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儿夸张,但赵老先生也是经验之谈。只有玩画儿的人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所以他说,单从画儿上来辨别,不知道作假画儿的奥秘,没有不上当的。要不怎么说古玩里最能考验人眼力的,得说是书画呢。
画虫儿 第捌章(4)
冯爷当时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孩儿,冯子才不可能把鉴定书画的绝活儿都传给他。当然,书画鉴定家的眼力,也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磨砺出来的,这需要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文化根底,还有千百万次的与真画和假画的眼观手摸,才能修炼出来。这就跟一个人似的,您跟他接触一次两次,只能记住他的姓名、他长什么样儿,几天以后您就忘了。您如果跟他相处十天八天的,只能了解他一个大概齐,知道他长得什么模样儿,有什么脾气秉性。但是您如果跟他相处十年二十年,那么,甭管他穿什么衣服,是胖了瘦了,您都能看出他来。即使您跟他不见面,他在电话里咳嗽一声,笑一笑,您也不会认错人。您甚至能从他走道儿的声音,辨别出他来。您说是不是这么回事?相信您一准有这种感受。其实,鉴定书画也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鉴定书画吃的是眼力,把这句话挪到这一行,应该叫作:行家眼一眨,便知真与假。但是能做到一眼便能识出真与伪来,得亲自过手。行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冯子才深谙此道,他不光让冯爷背人名,记年谱,还经常带着他逛琉璃厂和后门桥。
琉璃厂是京城著名的古玩字画商业街。这条街上的老字号古玩店、书画店一家挨一家,从明清一直延续到现在,几百年了,字号有上百家。冯子才带着冯爷不光是逛,主要是买画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大名头的画家大都在荣宝斋等书画店挂笔单,他们的画儿价位并不是很高。冯子才每次逛琉璃厂都不空着手回来,必买几幅画儿。买画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冯爷的眼力。冯子才从一幅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到用纸、用笔、用墨、用章和落款、题跋以及装裱,一一讲给冯爷。冯爷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很快他便入了门。冯子才为了磨练他的眼力,有时放手让他一个人去琉璃厂买画儿,增长实战经验。
后门桥是地安门外大街正对着鼓楼的一座小桥,本名叫万宁桥,因为在地安门外,地安门与俗称前门的正阳门相对,所以俗称后门,因此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