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阳关以南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北与玉门关、敦煌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构成河西走廊西端的门户。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在这里派重兵把守。据史料记载,阳关为都尉治所。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不断向阳关一带侵蚀,人们渐渐东移,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土堆,供后人凭吊。
王维的一首《渭城曲》不仅使阳关名声响彻古今,而且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后经艺人反复吟咏,悲凉凄婉之感,离愁别恨之情倍增,音乐起到了诗歌所没有的作用。
其实,王维只是写了一种淡淡的送别之情。你看,朝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客舍前的青青柳枝,在细雨清洗下焕发着新的神采。送别氛围分明是平静开朗的。不过毕竟是离别,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就没有这样的老朋友可以对饮畅谈了。
盛唐时的人,胸襟阔大,昂扬向上,别说是送别一般的朋友,就是送别挚友,也多是一种“壮别天涯未许愁”的感情。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有功业,可以成就理想抱负,当然在临别饯行之际不需作愁苦状了。
从敦煌到阳关一线,有很多烽火台,千百年来,这些烽火台像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着祖国的西北大地,似乎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望着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烽火台,我不由得想起春秋战国时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不爱笑,为了能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不惜点燃烽火,使得各路诸侯带着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勤王。在滚滚狼烟下,在万马奔腾中,在千千万万将士组成的雄伟壮观的阵营面前,褒姒终于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这笑容寒了各路诸侯的心,冷了千万将士的血。几乎就在美人冷冷一笑的刹那,便彻底动摇了周王朝的千秋基业,注定了周朝亡国的下场。
如今,阳关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已经沦为废墟,只有一座古代的烽火台矗立在砂石山上。昔日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军队,冠盖相望,不绝于道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荒漠寂野。但是阳关仍然有一种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自敦煌东行400公里,在一个狭窄的峡谷,坐落着“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建于明代,是我国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隘。正像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一样,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山河襟带,控扼咽喉,自古有“边陲锁钥”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
嘉峪关布局合理,建筑精良,分为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可谓固若金汤,十分利于防守,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
险绝高峻的嘉峪关,是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关址建在山峡之间的一块高地上,巨大的城关,浩繁的工程,无数的用料。相传,修建嘉峪关时,一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算经,估料准确。这名工匠事先计算好用砖的数量,等到竣工时,只剩下一块城砖,于是,这块城砖便被当作镇关之砖。现在这块砖仍然保存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成为古代建筑史上精确计算材料的见证。
在嘉峪关的戏楼里保存有两幅久负盛名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人们称之为:和尚窥女图。说白了就是老和尚偷看女人。画面设计精巧,人物生动传神,就是内容让人觉得好像放错了地方。
一般来说,和尚是出家人,清心寡欲,不近女色,可是这两幅画似乎在开和尚的玩笑。在戏台西墙的壁画上,一位老和尚正面带笑容,叫徒弟手持铜镜,通过铜镜的反射偷看对面楼上的一个少妇,有个小徒弟因好奇也想看,被师父按住了头不让他看。东墙壁画上,是一位正襟危坐,袒胸露乳的妇女,怀抱胎儿,旁边有两个小孩子正注视着对面和尚的行动。
这样两幅画公然保存在边防重镇,而且偷看女人的事发生在老和尚身上,实在是有点儿不伦不类,且有扰乱军心之嫌。也许戏台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是一个传说?经请教得知,这两幅画是古人精心安排的,为的是聊解一下守关将士长年累月寂寞枯燥的军旅生活。细想起来,在沉闷单调的戍边中,增加一点生活情趣,又有何不可呢?
在嘉峪关的戈壁荒漠中,还埋伏着上千座魏晋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