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它只是介于《财富》与《商业周刊》之间的侏儒。
马尔康姆除了加强报道能力、抛弃小报风格之外,开始将一种新精神注入《福布斯》。
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选择了20世纪60年代最流行的“故作姿态”。该杂志在1965年推出广告词—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此时,正是全美学生都起来反抗“万恶的资本主义”之时。一年后,《福布斯》在广告文案中继续写道:“如果贵公司的会议室与精神病房还有段距离的话,《福布斯》建议你不妨试试‘出轨’的点子。”当嬉皮精神与反文化潮流席卷世界时,马尔康姆令《福布斯》杂志与资本主义同样玩世不恭,与摇滚乐手和LSD一样酷。
到了1967年,在该杂志50周年庆典时,马尔康姆遍请名流,《福布斯》杂志一副资本主义代言人的模样。
到了1972年,《福布斯》的发行量高达万份,首次超过《财富》。一年后,志得意满的马尔康姆·福布斯创下了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他要让那些对商业新闻没兴趣的人也记住《福布斯》的名字。
到了里根时代的20世纪80年代,野心勃勃的浮华世界成了每个人追逐的对象,《福布斯》也成了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表。美国商业界以暴利与哗众取宠来肯定自己的成功。,是马尔康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这项艰难无比的创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直对“财富500强”耿耿于怀的马尔康姆·福布斯终于找到了翻身机会。而这项评比也将《福布斯》杂志的“做秀”水准推向极致。
《广告周刊》在1983年将《福布斯》列为10大热门杂志的第8名。该评选写道:“关键是,马尔康姆·福布斯—出版界奇才,这股惊人的冲力能维持多久?我们进行热门杂志排行榜这5年以来,《福布斯》的广告年收入已经剧增3倍,看来它们这股气势恐怕要持续到雅皮重又变成嬉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马尔康姆和他的《福布斯》杂志的声誉达到了巅峰。在提出了“资本家的利器”之后的30年,《福布斯》杂志比《财富》杂志更为嚣张与恰当地充当了“浮华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商场上凡强调个人独创性的主管都煞有介事地将《福布斯》视作是必读刊物,以此强调与他人不同是其成功本质。
而这位喜欢购买游艇和哈雷摩托车、有伊丽莎白·泰勒做女友的亿万富翁,每年在家中举办的盛大聚会成了世界名利场的中心。从商业巨子到政治人物再到好莱坞明星,无一不以受邀为荣,它成了媒体“流言专栏”的最佳原料。1987年,美国合众社在一篇评论中说道:“马尔康姆敢于表现出他以‘资本家’身份而自豪,这对一般民众的观念多少也有影响。早年的洛克菲勒那种吝啬到极点的百万富翁当然惹人讨厌,而像马尔康姆这样赚钱赚得高兴,又花得愉快的富豪形象当然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好感。”之前一年,《洛杉矶时报》则评论道:《财富》有权威,《商业周刊》有活力,而《福布斯》有游艇。而一位《福布斯》的记者麦克·西普则更切中要害地说道:“过去18年来,马尔康姆一直都是阳刚男人的象征—报刊杂志上看到的他总是雄赳赳地站在热气球上,要不就是一身斗士打扮跨坐在哈雷摩托车上。”
显然,人们更愿意记住马尔康姆的同性恋倾向与出手阔绰。当他于1990年去世后,新闻界才意识到这位出版奇才对杂志业本身的贡献。在马尔康姆追求“标新立异”的推销技巧的同时,他也同样关注新闻报道本身。尽管广告客户是杂志的金主,但在编辑独立原则上,这位反传统总编辑似乎很少偏离传统。正如《福布斯》前任记者法兰克·赖利所说:“马尔康姆偶尔会考虑到其他利益而牺牲报道的新闻价值,可是次数绝不会比别家刊物多。”而且,在生活上喜新厌旧的总编辑求贤若渴。在《福布斯》杂志内,只要你有天才,便可获得一切自由。这两点,或许也正是促使《福布斯》成功更为关键的原因。没有好的杂志品质,仅仅依靠自我标榜,终是难获成功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2)
像父亲马尔康姆年轻时一样热衷政治的《福布斯》继承人—斯蒂夫·福布斯,已经参加过1992年与1996年两次总统竞选。除了像父亲一样是个失败的政治家外,他看起来也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家,他对于杂志本身没有兴趣。在他眼中,这仅仅是个赚钱的机器。这个缺乏个人魅力的总编辑惟一关心的就是广告的页码。为了取悦广告商,他似乎随时可以干涉编辑权,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