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页)
谢过了。
“你也别急,我和你阿公也会去看望你爹。”
“这哪儿行呢。”春华忙推辞。
虞氏看重次媳,乐得做人情,“你且先回娘家吧。”
张汪年纪并不大,前提是在现代。
在三国这个年头,他中年才得的长女都已经结婚生子,外孙都不小了,足够被说是个老头了。
张汪这一辈子年幼失去父母,由婶娘养大。被几个闹着抢家业的叔叔们压抑了这个成长期,好不容易举孝廉得官,又遇战祸……折腾了大半辈子,才到许都有了稳妥的日子。
此刻是在长久煎熬的岁月油尽灯枯了 。
他得的病症前不久便有了征兆,只不过这时代的人毕竟医药知识不如往后的人多。
头晕,眼黑,口齿不清,直到几天前忽然病发半身不遂,通俗地说,就是中风了。
便是到了后世,中风也要看严重不严重,有因脑梗塞死的,也有康复后再中风几次拖着的。
在这个伤寒尚且死三分之二人口的千年古代,突发中风之症更让人绝望。
张家不算是大族,如今却也颇有些人脉,请了医圣张仲景来,经验丰富的老神医也是束手无策,对其家人说,“治与不治家属看着办吧,如今也就是拖时日了。”
长拖短拖都免不了备丧事,遇上脑梗,三天前张汪没当场死就是大幸了。
连他都这么说,众家属也都是绝望了,因侍疾在前,不在病人面前哭,私下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知道归知道,父女情深,春华仍是不死心想着再找旁的大夫来看,被山氏拦了下来,“你是傻了吗?张大夫说的已是实情,你再多闹,找别家大夫,是想惹了人家不高兴吗?”
或许平时她自可以集智,然而涉及亲情,她却无法冷静。
春华也知道自己在犯傻,心尤不甘,“总要试试。”
说着便又止不住泪。
私下里,家人中哭得最伤心的便是她。
出嫁的女儿们不能常回娘家住;春华和已出嫁了的妹妹秀华也只是白天来侍疾。
探病的人不少,大家都知道这是在送行了。
张汪的好友,曹操近臣常林还颇为此说话,“张公一生唯勤恳忠于国事。”
没大能却守着老实本分的人,曹操也乐意最后给提个职称,“确如卿言。”
张汪没跳腾过,也没混去保皇党造反,也没为世家揭过曹操老底……总之,人家好好的做本职,哪怕是立嗣的事业没站过队,虽然靠着资历混的他也没再得更高的升迁了。
张家没死命得罪过曹操,曹操也犯不着卡着人家的职称、死后荣誉不放。一边赏赐急行给个荣誉称号,一边在想着往后或可给其子弟些照顾。
张汪幼女秀华许给了常林幼子,两人既是同乡又是亲家。又如今常林为尚书,前身便是丞相府东曹属。
有心人便会想到,这么个调动两千石大官的职位,自常林为尚书后竟是便宜了杨修的。常林看着不像是个活跃的二爷党……可杨修他却是个活跃的四爷党。
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张汪的病来得急,家人皆是还没反应上来就被打了闷棍,悲伤无以复加。
守在病榻前给父亲侍疾,一边还要接待这几日来探病的客人们,给父亲升官是好事,丞相府赐药也是脸面,但一想到这和死囚的最后一餐是同一个道理,心里就不由难过,也更提不起精神。
因对此病束手无策,张仲景这几日也是来探望。对其家人说去准备丧事,他心里却仍有遗憾。
看着病人家属,也不是个滋味儿,医者仁心,张机只能安慰人家女儿,“大娘子莫伤心过度,府上如今的状况,正该坚强些。”
泪还垂在脸上,春华也不是想不明白的人,早不迁怒大夫了,“多谢您提醒,只是做儿女的……知道寿数自天,却终是悲戚的。”
张府如今这状况不由不激得她恢复冷静。
二弟张纪素来是老实无争的,岳家不显,嫡母生的两个子女却得势,估计是不会闹事的。
四弟是个隐形人,自己的亲弟弟这一年却都没弱冠,勉强地做了一散骑,到底还是太年轻。
母亲毕竟年纪大了,父亲的后事不止是举家治丧就好,在邺城官宦云集,世家盘根错系,来吊唁的人如何招待,不是张家现在那几个年轻媳妇能理清的关系。她还要多搭一把手。
这样想着好歹是提起了精神。
因是侍疾,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