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怕。”
“你的水泵房别人能进去吗?”我问。
“进不去,”老头说,“水泵房是锁着的,但这小院子人家想进就能进。以前我在这里住,晚上总有孬子来敲门要吃的,呵死个鬼人的。”
“尸体是在屋外的一个水池里,”黄支队知道我还不了解现场情况,就说,“不在屋子里。”
“那您以前来水泵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池子里的情况?”我问。
“没有,一般不会去看池子。”老头说,“这次是因为我怀疑屋后的窗户玻璃松了,就绕到屋后的池子旁边看窗户。结果就看见了池子里的尸体。”“那您上次看池子,是什么时候?”我问。
“今年夏天没雨,”老头说,“没有看池子的必要。上次看,是去年九月份吧,那时候雨大,所以要注意。”
“现场通道打开了吗?”我没有细究老头为什么要看池子,转头问黄支队,“有没有什么发现?”
所谓的现场通道,就是指从现场外非保护区域通往有尸体的中心现场的通道。这需要痕迹检验技术人员对地面进行勘查,画出可能存在痕迹物证的地方,然后法医会在不踩踏被画出区域的情况下,进入中心现场,对尸体、现场进行初步检验。
“还没有,”黄支队说,“看情况,尸体在水里泡很久了,现场外面的地面条件也很差,不可能发现任何痕迹物证。”
“尸体初步检验了吗?”
“没有,我们害怕尸体附近有痕迹物证,正在调水泵来抽水。”黄支队说,“把池塘的水抽干,再看尸体。”
“抽不干的,”老头插话道,“池子下面有根管子和江里通着的,建这个池子就是为了观测江水水位的。”
“既然是这样,”我说,“那我们再进去看看吧。”
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不会想到这座小屋的后面会有一个观测长江水位的小池塘,更不会想到这座用水泥砌成的三平方米左右的小池子里居然会有一具尸体。
还没靠近池子,迎面就扑来一股腐臭的气息。可能是因为长期无人打理,池子里杂草丛生,淤泥遍布。此时的水位并不高,只到池边的一半。池中央露出黑乎乎的一坨东西,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泥土。不用竹篙探查,的确很难看出这是一具尸体。
“尸体背上怎么会有泥土?”我问。
“开始我也怀疑过这个问题,”黄支队说,“不过想想也很简单,这个池子是通往长江的,因为年久失修,没人维护,所以池底一定覆盖了大量的淤泥。当长江水位下降时,尸体会沉到池底,甚至发生翻滚,淤泥自然就黏附到尸体上,等长江水位回升,尸体再次浮上水面,可淤泥就很难脱落了。”
“这个地方很隐蔽啊,”我说,“不熟悉或者事先没考察过的话,是不会知道这里的。”
“是啊,”黄支队说,“尸体抛在这里,比沉尸长江更不容易被发现。如果抛到江里,尸体很快就会浮出来了。”
“那你们调查他了吗?”我指了指外面的看守老头。
“他的可能不太大,”黄支队说,“这个老头病恹恹的,身体不太好,说是每天都要喝药酒。如果是他干的,何必自己来报案,就让尸体在这里继续烂掉不更好吗?不过放心,我也派人去调查了,以防万一。”
我点点头,说:“当务之急,得把尸体捞上来。”
池子比较深,而且尸体腐败程度很严重,如果用扒钩直接打捞尸体的话,一是难度很大,二是容易破坏尸体上可能留存的不多的证据。
听见我要求打捞尸体,现场的民警脸上顿时浮出了苦色。
此时已经是深秋,下水捞尸自然是苦差,尤其是和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共同泡在这么一个狭小的池塘里。要忍受恶臭,要忍受能够想象得到的滑腻的手感,而且池子这么深,即便穿上防水服,仰头把尸体送上池边的路上,也难保尸体上的液体和淤泥不会迸进眼里、嘴里或是衣领里。
想想就恶心,谁愿意下去呢?
一阵沉寂之后,我默默穿上了防水服。
和我一起穿上防水服的,还有高法医。
我俩小心翼翼地跳进池子里,像个跳水运动员般努力压着水花,生怕溅到别人。
厚厚的防水服不能阻隔深秋的池水透出的寒气,我入水后,一阵寒战。
我和高法医先在尸体附近夹杂着杂草、垃圾和淤泥的水中摸了一阵,避免遗漏一些重要的证据。然后,我们一起抓住了随水波浮动的尸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