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页)
悠人那一套,也没有全部忘光。嘴里说着空泛的话头,脑筋里开始急速转动:“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家自己来解决。呃,就是木匠去做家具。泥瓦匠去盖房子,箍桶匠那个去箍桶。你总不能让一个箍桶匠去盖房子,让泥水匠去做家具吧?这能做的好事情么?或者一个泥水匠在盖房子,偏偏一个箍桶匠在旁边指手画脚,说要这么干,那么干”
张叔夜和童贯两个人听的都苦笑起来,这个事情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不仅后世的人知道,便是北宋时候许多的有识之士都早就看出这个问题。也一直想加以解决,但是还是像开始说的那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把后周柴家的天下给夺了。到了他弟弟赵广义,也学着他老哥的样子,来个烛影摇红,把他老哥的天下给夺了。
这大宋朝开国的一对太祖太宗,都是谋朝篡位得来的天下。自然的疑心病那是相当的严重,不仅不相信武将,也不相信文官,把官衔设计的是相当的复杂和混乱啊。就是想让那些当官的名不正言不顺,不能用着权力去造反。
比如说咱们最熟悉的大清官包拯,也就是戏曲里俗称“黑脸包公”的那位,他去世时的官衔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总共四十五个字。
假如现在的记者能够穿越时空,去宋朝采访包拯这位大佬,问他能不能把官衔变短一些,估计他会说不能减短,因为减掉任何一个字都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他的身份地位和职能范围。
这一长串官衔其实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那真是改动一个字都不行!
第三十一章 政治觉悟高啊
开头的“枢密副使”表明了包拯的工作岗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朝散大夫”表明了包拯的品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共分二十九个等级,朝散大夫属于第十三个等级。
“给事中”表明了包拯的工资等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工资共分二十个等级,给事中属于第十二个等级,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能领四万五千文铜钱。
“上轻车都尉”表明了包拯的功劳等级,北宋公务员共有十二个功劳等级,上轻车都尉属于第八等。
“东海郡开国侯”则表明了包拯的爵位等级。北宋前期高级干部的爵位共有十二等,东海郡开国侯属于第九等。
“食邑一千八百户”表明包拯拥有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意思是朝廷拨给他一千八百户农民供他使唤(实际上他连一户也不能使唤)。
“食实封四百户”表明了包拯实际上所能得到的福利,表示他每月可以拿到一笔补贴,这笔补贴相当于四百户农民所缴的税收(每户一般都按二十五文计算,包拯食实封四百户,每月大概能领到一万文补贴)。
“赐紫金鱼袋”表明了包拯的服装等级,说明他上朝的时候腰侧可以挂一只绣着金鱼的紫色小包——这是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最后那个官衔“赠礼部尚书”是包拯去世时皇帝追封的,表明皇帝很怀念他,活着时没让他做到礼部尚书,去世以后也得让他做一回。
再比如那位苏大胡子苏东坡了,翻翻《宋史》,一看这厮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就认为东坡先生在最高法院当过法官。要是放在唐朝,他的理解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评事”的简称,“大理寺”就是最高的审判机关,“大理评事”当然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的法官了。
可是苏东坡是在宋朝当官,他那个时代的“大理评事”根本就不在大理寺上班,只是一个用来给刚入仕途的低级文官定资历、发工资的职称罢了。其实苏东坡刚当官时的官衔全称是“将仕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其中“将仕郎”是用来定品级的,“守大理寺评事”是用来定工资的,只有“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岗位,相当于凤翔知府(北宋前期没有“知府”这种官衔,正确叫法是“权知凤翔府”)的助理。
皇帝的疑心病都到了这种地步了,连官职都不能让你统一起来。
何况是对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了,更是猜忌的要命。打仗的时候,预先给你颁下阵图来,你得按照皇帝的发下来的阵图排兵布阵。哪怕皇帝在几千里之外,对你这里的环境其实是一点都不清楚的。有个坑你也得跳下去,要不然监军就会跑出来,指着你的鼻子说你不遵守皇帝的命令
遵守皇帝的命令仗打输了,也没多大的事情。但是要不遵守的话,莫说是你打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