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页)
的软实力构建已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效果,譬如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孔子学院的设立等。中国文化年已在俄罗斯、法国等许多国家举办,而孔子学院的设立,据新华社报道,迄今已有123所、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学理层面上,对中国软实力构建问题的思考要在这基础上更深入一层。通过中国文化年的活动和孔子学院的教学,中国文化确实获得了更多、更广、更强的走出去渠道和平台,但这里的问题是,除了借此传达我们的交流方式、喜怒哀乐、审美倾向、历史传统等内容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更系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其行动的内容可以提供。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讨论指出的,喜欢毕竟才是产生吸引力的第一步,而对于软实力之所以成为软实力、软实力要发挥作用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步。因此,中国软实力构建的学理任务就成了如何构建我们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够在全球化的新时空结构中竞争,能够成为人类共享价值的一部分,能够为形成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服务。
考察近代以来西方价值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它基本上也是一个其价值的普世化的历史,只是这个过程在早期是由枪炮保驾护航的、由商品和资本铺路的,是硬权力首先取得了胜利,尔后人们开始研究其胜利背后的软实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他文化和价值不管愿不愿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反应,也纷纷被席卷进了一个全球性的潮流和漩涡中。
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目前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
不过,从我们上面的讨论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内涵的精髓在于其所包含的价值、文化和制度的普世性,即可以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提供多少共享价值。软实力所包含的价值,第一要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并愿意仿效、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们在海外创办的学院都叫“孔子学院”,但光有吸引力还不成其为软实力,要成为软实力还应能为他人所仿效和追随。从这一方面来看,上面所说的两种主要路径都有其缺陷,问题在于其普世性不足,需要我们作学理上的系统化、跨文化转化,挖掘提炼其普世价值。正如庞中英教授所说:“不要把发展中国的软力量局限在所谓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软力量’资源并不很丰富,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许多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方向的糟粕性。”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与其他文明的不可通约性,难以被其他文化所接受和转化。新儒学做过很多这方面的努力,其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儒学的主要概念作一个转换,使得其具有与其他文化的可对话性,不过总的来说并不是很成功。中国发展模式的总结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其中包含很多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脱离具体的国情,模式的再复制也会面临生命力的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6)
但是,我们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上面说的两种主要路径,相反,我们赞成这确实是两条主要的路径,而且两者要结合在一起,前提是要去除其中的特殊性,挖掘提炼其中的普世性价值。
总结中国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有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家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们在中国发展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感觉到它们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中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有没有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区别。
这三种价值中首先在中国确立的是发展的价值。“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确立了发展的合法性和核心价值的地位。经济发展是所有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而不是一种单面的、偏颇的、以环境资源或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协调推进,生产发展、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制度发展、人的发展要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模式,政府要始终以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发展为首要责任,以发展为主要任务。只有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才能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认为制度可以解决一切、制度设计优先于发展的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