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3 页)
像被贩卖的猪一样,拉到几十公里外的城郊训练场。正是赤日炎炎的8月,本来身上就没有多少水分,又挨晒又挨骂,还要伺候教练大爷。一上午下来,满肚子火气。进食堂一看,简直是个大蒸笼,饭菜又和猪食差不多。看来真把我们当猪看了——坐拉猪的车来,吃猪食,挨骂:“笨得跟头猪似的”。幸亏外面有个卖陕西凉皮的摊子,每天便以凉皮当午饭。摊主是个晒得黑黑的小媳妇,手脚麻利,忙个不迭。面筋事先切好放在白皮桶里,蒜汁、醋等调料也用小塑料袋装好,只有一张张凉皮是现切。递过钱,小媳妇便从白口布下拎出一张微带豆绿色的凉皮,用两头带把的大铡刀将凉皮切成细条,加面筋、黄瓜条,放入钵子里搅拌一下,再淋些辣椒油便行了。做的简单,吃起来也合胃口,柔韧润滑,清凉香醇,满肚子怨气一时烟消云散,头上的毒太阳也收敛了气焰。学了40天驾驶,倒吃了有30天凉皮,真吃出感情来了。
陕西凉皮有许多种,制作不同,调味不一,吃起来也各具风味。比较典型的有汉中凉皮、麻酱凉皮、秦镇凉皮、岐山擀面皮等。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所以又叫水磨凉皮,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麻酱凉皮是一种典型的清真吃法,制作较为简单,将面粉调成糊状,盛入金属凉皮箩里,使面平平地铺在箩底,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即可。秦镇凉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将米粉调制成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以旺火蒸熟。吃时,用近1公尺长、20多公分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青菜、绿豆芽等辅料,加辣椒油等作料,调拌好的凉皮呈红色,辣里含香。
除以上几种,还有关中面筋凉皮,汉中魔芋凉皮、黑米凉皮,陕北的绿豆凉皮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我的那位朋友因一次坏印象而坚决不吃凉皮,似有因噎废食之嫌,在我看来,如此丰富的美味,有机会品尝品尝,拉肚子也值得。
长安第一味:葫芦鸡(图)
葫芦鸡是陕西西安的传统名菜,它以皮酥肉嫩、鲜香味醇的特点为中外宾客所青睐,久负盛名。有人称之为“古都长安第一味”。食用过此菜者都说其味美,但谁知它还有一段血泪斑斑的故事呢!相传,在唐朝天宝年间,葫芦鸡为尚书韦陟的家厨所创。据有关史籍记载,韦陟出身于官僚家庭,他凭借父兄的荫庇而平步官场。此人锦衣玉食,穷奢极欲,对膳食极为讲究。在他家的厨房里,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就连空气中也充满着浓郁的香味。时人云:“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入郇公厨”(郇公即韦陟,因他承袭了郇国公封号)。
一次韦陟想食既酥又嫩的鸡肉,便命家厨烹制。厨师采用先清煮再油炸的方法烹制。韦陟品尝之后认为肉质太老,没有达到酥嫩的口味标准,大为恼怒,于是命家丁将厨师重打五十大板。可怜这个厨师竟被打死了。
韦再命另一厨师烹制,这一厨师采用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烹制,虽达到了酥嫩的要求,但由于经过三道烹制工序,鸡已骨肉分离成了碎块。韦陟品尝后认为口味酥嫩鲜美,但鸡肉零碎不成鸡形,一定是厨师先偷吃过了,不容分说便又使人将厨师活活打死。
慑于韦的淫威,家厨不得不继续为其烹饪。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的经验教训,在烹制前先把鸡用绳捆扎起来,然后采用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烹制。经这样做出来的鸡,不但口味香醇酥嫩,而且鸡身整形似葫芦。韦陟这才满意。
以后,这种烹制方法流传民间,人们就称之为“葫芦鸡”,并一直流传至今。
西安传统名菜三皮丝(图)
三皮丝,西安传统名菜,原称“剥豹皮”,系古代劳动人民用影射诅咒的方式对贪官污吏的一种发泄。唐代中期,殿中御史王旭,监察御史李嵩、李全交三人贪赃枉法,作恶多端,当时京师人称他们为“黑豹”、“赤黧豹”、“白额豹”,谓之“三豹”。长安西市有位吕姓厨师特创一菜:剥乌鸡皮、海蜇皮、猪皮,做成佐酒小菜,暗含剥“三豹”皮之意。正巧有两位文人来喝酒,一见此菜,又听厨师一说,心领神会,也十分高兴。吃后便广为宣传,于是来此吃“剥豹皮”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一长,此事传到“三豹”耳中,厨师遭到他们的杀害。但京师饭馆做“剥豹皮”菜肴的反而越来越多,其中做得最好的一家称此菜为“三皮丝”,名字虽改,但食客心里也明白,还是指向“三豹”,因此其生意十分红火。而此菜也一直流传至今。
宝鸡名吃豆腐包子(图)
此菜为宝鸡市传统名食。说起这里的豆腐包子,还有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