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不该把葫芦打满的(第1/2 页)
进村后,陈希夷并没有四下闲逛,而是来到了一家门前挂着百年老号的酒肆。
此时还未到午间,酒肆内十分冷清。
他前脚刚踏进门,店家便连忙走出柜台迎了上来。
这店家是一名中年汉子,瞧着他的模样打扮像个书生,便拱手行礼道:“小先生吃些什么?”
陈希夷回了一礼,旋即瞥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木牌,缓缓道:“劳烦先上一壶店内的招牌好酒。”
店家当即应了声好,随即便让陈希夷入座,接着旋身便往后厨走去。
不多时,店家便端着一个素雅的瓷瓶以及一个小瓷杯走了出来。
“这是时下的新酿,小先生尝尝看合不合口。”
陈希夷也没客气,道了声谢后,便拿起酒瓶,将杯子斟满。
酒水斜入杯中,一股淡淡的桂花清香飘散而出,顿时沁入心脾。
陈希夷端起酒杯,又仔细嗅了嗅,不由得眉头轻皱,随即放下手中的杯子,抬头问道:“店家,眼下才刚至桂月,这桂花酿是如何而来的?”
那中年店家却是憨笑了一声,道:“小先生有所不知,咱们卢芝村的桂花向来是开得早些,往年七月半就开了,今年却是七月底,八月头,也就是这几日,才堪堪可折,说起来,还算是晚了不少呢!”
陈希夷闻言便也就打消了顾虑,继而笑道:“原来如此,适才听店家说这是时下的新酿,可闻着却是一股子桂花的芬香,我还以为店家是错把往年的陈酿拿了出来。”
那店家闻言讪讪一笑,并没有说话。
陈希夷端起杯盏,先是轻轻抿了一口,随即却又仰头一饮而尽。
这桂花酿,酒质香醇,入口便携带着浓郁的桂花香气,绵顺的同时,又带着十足的甘甜。
这种酒,颇合他的胃口,细细品尝下来,比起葫芦里的青梅酿,却也不遑多让。
陈希夷不禁伸手摸了摸腰间的葫芦,竟是有些后悔了。
这些时日他鲜少饮酒,葫芦中的青梅酿依旧满满当当的,临走时若要带上一些桂花酿,便只能放在竹笈里头了,而且行路上还得颇为小心,若是翻了洒了,免不了一阵心疼。
那葫芦是昔年陈无策送给他的见面礼,说是从什么仙藤上摘下来的,世上仅有两只,一只公,一只母。
而他手头这只便是公的。
旁的玄妙之处,陈希夷暂未发掘,他只晓得自己心念一动,装在里头的酒水便可泾渭分明,自行隔断开来。
正因如此,昔日韩笑担心新酿陈酿相混会坏了味道的时候,他才会肆无忌惮的让他只管打满。
陈希夷念及此处,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先前在建州的时候,真不应该把葫芦打满的,应当留下一些余地,此刻才好添些别样的风味。
却是店家忽的开口,将他从淡淡的忧伤中拉了出来。
“小先生要吃点东西吗?”
陈希夷回过神,又一次扭头望向墙头写着酒菜名的木牌。
旋即又指着其中一块,问道:“这炙饼是何物?”
“这炙饼分大小两种,大炙饼可夹肉油炸,素有‘金钱跑马’之称,而小炙饼则可与鱼鲜共入蒸笼,或是与肉菜同锅翻炒,亦可浅炸过后,拌入肉末以作羹汤。
陈希夷不由惊叹道:“却是没想到,这一个饼子,竟有这么多种吃法!”
旋即又反应了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讪笑道:“在下还是头一回听说这诸般门道,孤陋寡闻,难免失了仪态,让店家见笑了。”
那店家则是笑了笑,不以为意的摆手道:“也不怪小先生这副模样,此乃江南的风味,建州境内自是少见。”
“我少年时曾在临安学厨,待到学成出师,竟也耗费了七八年光景,而后我便在临安一家酒楼担任了掌勺之职。”
店家这般说着,下一刻却又面露愧色,徐缓道:“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我这一去十数年间,竟是一次都没有回过老家,就连成家立业之际,都不曾托人捎回哪怕是一封书信...”
“直到两年前,我的妻儿无意间提及此事,我这才想起家中的爹娘,当即悔恨不已,于是我便辞了酒楼的掌勺之职,带着妻儿回来老家接下了这间祖传的酒肆。”
说到此处,他不禁又欣慰笑道:“所幸天老爷庇佑,我父母今尚在,身子骨也算健朗。”
陈希夷则微微一笑,道:“纵有黄金万两,不过也只是身外之物,店家及时醒悟,总归也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