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3/4 页)
倒得便会快一些。”
“既是那样的人物,你前程若是断送在她手里,想来也能甘之如饴——这就好。”大老爷笑了笑,端茶送客。
本质上,他还真不反对蒋连的言语。父辈是什么样的人,对儿女的影响肯定有,但是适得其反的例子很多,他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凡夫俗子——有比他好的,膝下儿女个个出色,也有比他更失败的,膝下儿女个个是败家子二世祖。
他那个侄女的确不同于寻常人,本就知道行事的分寸,命中的贵人如韩越霖,她一直珍惜着,再结缘的诸如太子妃之流,她也能与人成为挚友——她不是八面玲珑的人,但从来看得清楚谁可以来往、交心,谁是一开始就要摒弃的。
二弟教女有方,他怎么都不会嫉妒二弟的。
况且,蒋连有这种认知也是好事:过几日炤宁算计他得逞的时候,他不会因为太意外而狗急跳墙。
到底,蒋连还是沉得住气的。其实要是肯换个为人处世的方式,江家与蒋家不需要继续结怨——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可惜,还是年轻了些,什么都明白,独独看不穿这一点。
蒋连与江锦言和离两日后,被刑部官差带到了公堂——
大理寺刑讯审问之后,确定了那晚出现的三个人的身份:断气的是荣国公,另外两人则是蒋连与蒋远的亲信:赵成、周全。
赵成与周全的供词一致:是蒋氏兄弟让他们去寻找荣国公,并将人暗中带回京城。可惜,荣国公早就是贫病交加,进京时便已奄奄一息,加之他们办事不力,在当晚便被五城兵马司发现了行迹。而之所以有此举,据他们所知,是因蒋氏兄弟想送个人情给太子妃。
大理寺觉得事态严重,且是个巨大的烫手山芋,忙禀明内阁,转交刑部处置。
刑部尚书看过证词,又亲自看了看“荣国公”的尸首,也是心惊肉跳了一番,再想到蒋氏兄弟是太子的幕僚,觉得这案情是说得通的,眼下差的只是蒋氏兄弟二人的供词。
是因此,蒋连、蒋远被从速带到了刑部大堂。
可是,他们根本不曾参与此事,又如何能招供呢?
刑部尚书嫌弃地瞧着他们,“看起来,你们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既然如此,本官便带着你们去见见太子妃殿下,到时候三方对质,倒要看看你们还有何狡辩的言辞!”
这言辞分明是已断定他们为着讨好太子妃而藐视皇帝的旨意。
这般罪过,可大可小。
即便是从轻发落,他们都逃不开被逐出京城的下场。
他们气愤。
这是应当的,因为他们实在是很冤枉。
前一段,赵成病了,说是水土不服,请辞返乡治病;周全则说远在祖籍的兄长连写了几封信要他回家,只说有急事,却不说到底是何事。
蒋连、蒋远平日对手下还算宽和,都没多想,当即应允。
哪里想得到,两个兔崽子竟是起了反心有意欺骗他们!
可是,再冤枉又能怎样?
牵扯到太子妃的事情,有他们辩驳的余地么?他们自认没有。
到了什刹海,刑部尚书一行人被迎到花厅。
太子妃与炤宁坐在主座,前者神色漠然,后者面含微笑。
蒋连、蒋远立刻醒觉,确定这次是着了炤宁的道。
刑部尚书落座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原委。
太子妃神色淡淡的,视线瞥过赵成、周全,“这两个人我见过。”又转头对炤宁道,“燕王妃记忆绝佳,应该也有点儿印象——就是前几日午后,你来我这儿的时候,他们恰好出门。”
炤宁凝了那两个人一眼,颔首道:“的确,我有印象。”
太子妃这才对刑部尚书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并不是很清楚,只说我知道的。”
刑部尚书道:“如此就好,有劳殿下了。”又以眼色示意下属做好笔录。
太子妃道:
“太子殿下离京之后,蒋家兄弟二人不知何故,几次三番亲自前来或是命手下来什刹海,不是要见燕王妃,便是要见我。我与燕王妃的性子,京城里的人大多清楚,不是什么人都会见的。
“燕王妃只见过蒋连一次——蒋连是跟随吏部尚书前来的,她总不好在老大人面前失礼,之后再不肯见蒋家的人。
“可是我这边不同,蒋连、蒋远是太子的幕僚,又再三差遣下人求见,我以为他们是有什么关乎东宫的事情要说,不想理事却不代表不怕出事,便见了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