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黄子澄:请陛下处斩李景隆!(第1/2 页)
京师金陵。
自李景隆大败的消息一个个传来,整个朝廷都陷入了人心动荡的局面。
先是在白沟河一败涂地,紧接着德州失守的消息又传来。
还没等朝中的大人们消化完这个噩耗,大军又在济南被杀败!
接连而来的惊变犹如三把大锤,将满朝文武锤的神志不清。
就连京师中也是流言漫天飞,根本禁之不绝,从战场上溃败逃散的兵卒,被战乱波及、南下避乱的百姓……
这些都是流言的来源。
这些离谱的流言甚嚣尘上,有的说朝廷北伐的六十万大军已经只剩几万了,还有的说就连曹国公都被燕军斩杀,说不定明天燕王就打到京师来了……
朝廷对这些流言也无心处置,因为他们自己都焦头烂额了。
而且要是再不做出些行动,恐怕流言就要变成事实了。
第一天天还在河北,第二天便拿下德州,第三天又到了济南……
照这个摧枯拉朽的架势下去,恐怕再过个十天半月,朱棣岂不是会打到这金銮殿上来?
朝会开了几场,也没商议出个章程来。
今日下了早朝,有些心烦气躁的朱允炆又传了几个大臣,连同先前被罢官的齐泰、黄子澄二人。
小事大会解决,大事小会解决,只因在小会上就算达不成统一意见,也能勉强推行出个解决办法,不至于人多嘴也多,让事情一直悬而未决。
但此次不同,朱允炆已经召集几位重臣商议了数次,可流程还停留在问责上。
这次李景隆携六十万大军北上,再加上去岁冬北伐的那些兵马,朝廷可是把家底都掏出来给他了。
可没想到,几战下去竟叫他败了个干净!
这可是朝廷能拿出来精锐之军啊!
若是说任李景隆为将之前,朝廷的实力对燕藩是呈绝对压倒之态,但经李景隆这几次大败的损失之后,那就不好说了。
能打的精锐几乎都败光了,就算再次召兵募卒,能拉来的估计也是新兵蛋子,有多少战斗力都不好说。
如此巨大的损失,李景隆这个主将难逃其咎!
不仅如此,这么大的锅他一个人也背不起来。
先前几次便有官员将矛头直指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
出了如此大的差错,按理说黄子澄自然也要担责。
但他上来便承认了自己识人不明,也只承认了识人不明之罪。
随后又请朱允炆召回兵败的李景隆,并提议在京师将其处斩,治他的罪。
黄子澄欲要让李景隆一个人把这罪名担下,代价就是他的小命。
附和他的主要有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等人,这些人说李景隆不仅“失律丧师”,而且还“怀有贰心”,应当就地诛杀,都不用押回京师来。
但依附齐泰的官员们自然不干,不是这些人和李景隆交情多好,只是好不容易抓到黄子澄的痛脚,怎能轻易放过他?
几日下来纠缠不清,但无论是攻讦黄子澄的言论,还是要锁拿李景隆回京的建议,都被朱允炆拒绝了。
“陛下……”
今日武英殿中,诸重臣们又老调重弹,先是炮轰了一番黄子澄,随后黄子澄又将祸水引向李景隆。
朱允炆目中隐隐带着几分烦躁,但却没表现在脸上,只是道:“要替换曹国公,诸位可有人选?”
要将李景隆锁拿回京的官员们一下子不吭声了。
就连齐泰一系的官员们也皱眉不言。
先前齐泰曾有意让郭英担任伐燕主将,可这回伐燕时郭英一直随李景隆行动,并无什么亮眼出彩的表现。
要是让他担任主将,也不见得会有什么起色,反而有可能重蹈李景隆的覆辙。
再说了,黄子澄举荐李景隆的教训就在这里,直到现在还一屁股黄汤子抹不干净,谁还敢贸然举荐不知底细的将领?
起初德州沦陷时,还有人提议让大战中表现交好的盛庸为主将,但随着盛庸入济南城防守的消息传回来,这样的声音便再也没有了。
原因无他,一个被困在济南城里的主将又如何指挥大军?
更何况燕王凶猛,照这个架势济南城是守不了多久的,朝廷刚册封的主将,转眼就落入了朱棣之手,这让朝廷的脸面往哪搁?
见久久无人应答,朱允炆也叹了口气,兵败到这般地步,他何尝不想换了李景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