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开始“嗨!——”,“嗨!——”地回应着,这种声波的震荡迫使着你的心胸必须坦荡起来。否则,你就会因为无名的恐惧而畏缩不前。
驻地在半山腰的位置,由两顶帐篷和一间小旧房子组成。地盘不大,但还算是挺不错的了,山上有泉,山下有河,这里吃的水,就是从那石缝里引来的泉水。关键是这里有公路从山下通过,这就方便多了。
洗完脸,把身上打扫干净,大家就准备吃晚饭了。吃饭前,张文光问机台地质员小王关于见矿岩芯的长度、具体位置、上下岩芯的性质、变化等等。地质员小王进行了回答,但好像张文光并不十分满意。“吃饭,先吃饭。”机长杨志和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于是大家忙着摆小桌,放凳子,然后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地吃起了晚饭。
杨志和也是一个性格直爽心直口快的人,他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杨婶简直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豪爽、热情、直来直去,是他们两口子共同的特点。虽然年龄和张文光不相上下,但是经历却大不相同。他因为家里穷,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在钻机劳动,先是干一些搬运材料的事,后来慢慢地不干纯苦力的活儿了,给钻机上的师傅当个下手,什么递个扳子、钳子啦,什么登梯子爬高、拧钻杆卸钻具啦这些和技术沾点边儿的力气活儿就是他的了。那还是因为他总爱站在钻机边儿看来看去,碰上有个师傅问他:“怎么?愿意干吗?”他点点头说:“愿意。”后来那个师傅和上边管事的说了,上边的人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一句话,他就上钻机了。他是那种念书少却心眼儿特别灵的人,天生的心灵手巧,爱钻研、爱学习,没事儿就好琢磨,而且总要琢磨出个道道来。渐渐地就得了个“杨琢磨”的外号。钻机上的事情,只要师傅一说,他就一定能干好,所以,师傅越来越喜欢他,慢慢地他就成了这钻机上的主力。后来,他也成了带徒弟的师傅。解放以后,大搞技术革新的时候,还专门把他抽调出来,研究扭管机等。常年的钻机劳动和野外生活的风劈霜砍,使得他看起来要面老一些。但是,他那黝黑的肤色和厚实的胸膛说明他有着一个结实健康的身体。今天,机长杨志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酒,说是上次下山赶集时买的纯高粱酒。
“那就加两个菜好了,记在我的账上。”张文光说。
“哪里的话?来我这儿了加个菜还要记你的账?这不是埋汰人吗?呵!”杨志和拦住了他的话说:“我让他们做了个小鸡炖蘑菇,一会儿就成。”
“今天有加餐,哈哈!”小李高兴地说:“张工,今天有酒有肉,您可以品酒做诗了。”
说着笑着,吃着喝着,突然间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赶快检查有没有漏雨的地方。还好,没有大问题,于是大家接着喝。小李说,今天张工高兴,无论如何也要做一首诗。张文光似有所悟,他又喝了口酒,闭上了眼睛,然后轻轻地念道:“雨暴青山美,风号大道行;游帆乐长在,畅饮歌不停。”大家拍手叫好。小李更是认真,很快就写在了他的记录本上,还一边念一边点评:“不错,不错。”他好像是懂点儿诗词的,自己神神叨叨地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收拾了碗筷,大家聊天,有的坐在一起打扑克牌。
不觉得已经到了换班的时候了。有四个小伙子穿上了雨衣拿着手电筒向外面走去。钻机工人是比较辛苦的,三斑倒,无论什么天气,无论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按时交接班是不能耽误的。他们这一班叫大夜班,半夜12点算起,明天早晨8点下班。为了在接班时间以前到达机场(钻机具体安放的地方),他们必须提前一两个小时就开始上山。今天又赶上了下雨,路上一定是滑得很,再加上一路的泥泞不堪,所以他们今晚9点半就出发了。机长和张文光嘱咐他们路上一定要小心。机长还特意嘱咐他们多绕点儿路,走下面的那个桥过河,下了这么大的雨,上面那几个过河的石头肯定被冲走了。“知道了!”小伙子们答应着走了。再聊一会儿,他们也都睡觉了。
雨后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大家都没有睡懒觉,早早地吃完早点就上山了。他们一行五人,有张文光,杨志和,地质员小王,学生小李,小张。他们走走停停,看看路边岩石的岩性,说说岩石断面的构造形态,张文光讲起来头头是道。快到钻机时,张文光把小李叫到身边说:“你爱做诗,你看现在我们就在诗一般的画中。”小张有点儿不理解。张文光接着说:“你看,刚刚我们在下面看到的是山洪,还有漂浮的草堆,木头。现在你看到的是一个山峰接着一个山峰的山脉,蜿蜒起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