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倚门长啸 却遭追捕(第2/3 页)
住了整个世界。
匍勒突然感觉一阵激动,从没有过的幸福感喷涌而出……
“吁——,你怎么牵的马啊,都撞到牛车上了?”
一声大喝,打断了匍勒春梦的回忆。
匍勒一抬头,突然看见面前一辆牛车正跟他的几匹马走了个面对面,还好,没有撞上。
赶牛车的“大驴脸”跳下车来就训匍勒:“你没长眼睛吗,往牛车上撞?你知道牛车上是谁吗?这里边可是尚书令大人,撞到牛车了,小心你的狗头!”
匍勒的主人郭敬赶紧过来赔不是:“对不起了,小孩子贪玩,没看见。恕罪恕罪!”
“臭要饭的孩子进城,看花眼了吧?浑身痒了找揍的话,我这里可是有鞭子啊。”“大驴脸”不依不饶。
“算了吧!既然没撞上,咱们又都没事儿,就赶紧走吧。人家也不是故意的。罢了!”
牛车上的主人尚书令说话了。
匍勒抬眼一看尚书令大人,就惊呆了——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男子啊——眉目清秀,头戴高筒纱帽,身着锦绣服装,夺人眼目。
这人正是王衍王夷甫。
“大驴脸”跳上牛车说:“这是尚书大人脾气好,饶了你们。赶紧过去吧。哼!”
郭敬赶紧说:“谢谢尚书大人。匍勒,咱们闪过一边去吧。”
于是王衍的牛车过去了。
街上的人又是一阵议论:
“看人家的风度和度量,真是大人物啊!”
“那是当然,要不能是士族领袖吗。”
“大人物就是有大人物的气度,哪能跟咱平民百姓一般见识呢?”
……
其实刚才王衍的大度并不算什么事儿。
在昨天的宴会上,那才叫一个悬呢!他王衍算是脸面丢进了。
王衍曾经托他的同族人王松办一件事儿,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王松也没给办理。两人在昨日的酒宴上碰巧遇上。
王衍趁机问他说:“最近我托您办的那件事儿,怎么还不去办呢?”
没想到王松听罢大怒。大概是仗着酒劲儿发酒疯,他随即抄起酒杯劈头盖脸就冲王衍投了过来。王衍猛然遭此袭击,却一言不发。擦洗了一下受伤的面部,整理了一下衣服。从容地跟堂弟王敦手挽手一同坐车走了。
坐在牛车上,王衍揽镜自照,对王敦说:“哈哈,我大度能容、超然物外,不与外人计较,你看我的眼神这不是还在牛背上吗?”
人家的气度确实非凡啊。
现在王衍下了牛车,上了东门附近的得月楼。他凭窗远眺,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颇有高高在上的舒适感,居高临下的幸福感。大概是“高处不胜寒”吧,此刻主导他内心的,却是一种更为强烈的危机感。
今天王衍要在得月楼会见几位重要客人。
说是重要客人,其实是王衍平日的清谈老友。他们整日把清谈作为大事,其他事情一概置之不理,所以这样的客人就成了“重要客人”。
今天前来清谈的或者来得月楼看热闹的有:襄阳王司马范、王澄、裴遐、周馥、裴邈和王衍。
所谓清谈,就是一些风雅之士吃饱喝足之后闲着没事闲磕牙,放着家事国事不说,专门争论有和无、动和静、生与死、圣人有情或无情、声音中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等的诸多哲学命题。这在魏晋时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
士族名流相遇,谁要是议论内政外交,说道柴米油盐,讨论富国强兵,忧虑国计民生,就被大家讽刺讥笑为“俗不可耐”。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子、庄子、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也叫玄学。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玄学成为时尚。
当然这个富贵大人王衍,是清谈的老手。王衍,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著名的清谈家,魏晋名士。历任中领军、中书令、尚书令。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孔子的弟子子贡,加上他声誉名气很大,为当世人所倾慕。特别喜欢老庄学说,又居高位,后进仿效,成为当时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衍解读老庄玄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