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页)
拢客跻��稳绱司�龋看耸虏坏�颐蔷≈��土�噬弦膊痪≈�!�
没错,现在的德王心中惊讶到了十分。他派人使钱总算买来了心爱之作,此事也进行得极之低调,就连自己的家人也没几个知道这事的,为什么锦衣卫的人会连其中的细节都这么清楚?至于说:“皇上也尽知”,那么不用问肯定是锦衣卫打听到之后再向对方禀告罢了。难道说,自己的家里……朱见*还在想着,忽然又听见那常海发话了:
“早已听闻王爷对赵子昂赞誉有加,说他乃前朝大家,更兼抱负天下、因此虽身为赵宋皇室之后亦不愿舍弃苍生,宁愿甘冒天下人之骂也要出仕在元廷,造福黎民百姓。那赵孟*不错是诗文画石四绝,人人尽知。只是此人认贼作父、背弃赵宋亲族、背弃祖宗基业,却与元人共谋事,哪怕瑞有好诗好画又有何用!王爷对此人如此厚爱,又常对人说愿效法赵某人之抱负,此是何意!”
“……”
德王被问到说不出话来,其实他此时就算有心烦自己辩解,但也很难说清些什么。况且他对于赵孟*确实是非常欣赏这点不假,再加上对方又有钦差身份,所以他此刻也只能低头耐心地听着。直到对方问完话后,他才回答道:
“臣确有此事,也向来爱其书画。但若说到要‘效法其抱负’等语,个中恐有误传。臣身为宗亲,屡受皇恩,自思无以回报,甘愿为圣上效力以尽臣下之责。只是因祖制只能居于属地,也只能遥念圣恩。臣绝不敢有半点不敬之念,向日与人谈论赵氏,也只说其诗画造诣,岂敢借古人以讽今哉!”
“罢了。”段继安对常海下一句,然后又看着德王。“王爷之心,我等已尽知,他日必一一回禀圣上。”
德王这时察觉到,这段继安与常海,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无非都是为了好让自己乖乖回答、说也实话而已。想到自己居然因为这些事情而被两个锦衣卫如此戏弄,却又只能毕恭毕敬地回话,朱见*不禁心中又羞又愧又难受。看到对方的表情,段继安似乎也意识到德王的心事。于是他又笑了起来,好言安慰道:
“王爷是皇上亲叔叔,身份何等尊贵,今日被我等二人如此盘问,亦非我二人所愿。还望王爷体谅一二,他日待还王爷清白之声誉后,我们必须负荆请罪,让王爷好生发落便是。
“这是从何说起!段大人万勿说这等话!”德王现在如果听到对方说话更加客气,心中的惊惧也更大。因为他知道在对方这些客套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图。“两位奉皇命而来;我乃圣上臣下,上问臣答,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还请两位谨奉皇命,臣必当一一据实以答,绝不敢有丝毫欺瞒之心。
“王爷如此明理,我们又岂会故意为难王爷,请王爷放心。这回我们来,听到多少,便回京向皇上覆命,也是据实以答非所问。”段继安喝了口茶,端着茶盅,像是忽然想起什么问题似的问道:“才刚我们一行骑马来,打王府西边遵义门过,只见那儿露出府中内苑河池一角。若是站在那往往里伸长了脖子瞧,虽不得瞧见风苑风光,亦可看见些屋瓦墙角。敢问这是何故?”
“****”
德王正在脑海中思索该怎么稳妥地回答这件事情报来龙去脉,又听见那个常海说:
“大人敢情是忘了?弘治八年时,德王府曾想扩充内苑,尤其是西边。因此大花银钱,欲买下遵义门附近那些民宅。其中有一户毛姓人家,因誓死不从,被济南府衙门通判冯乾以‘私代皇木’之名治罪,后来又不知怎么的,倒带那二人进来府中。毛家两兄弟也不知是什么缘故,竟在府中投湖自尽了。因这件事后,王爷便打消了扩充内苑之想,而留下外墙一角,只怕是以作警惕之用。敢问王爷,可有此事?”
那常海说话时语调平平,可是当他连说到那两个“不知”的时候,竟让德王吓出一身冷汗来。很明显的,他们是在表示: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他们全都知道了,而且一清二楚。想到这里,德王深呼吸了一口气——听起来像叹息一样——回答道:
“确有此事,此乃臣不察,做出此等不当之举。”
“我们还听见人说,自这事之后,王爷便与那冯家断绝了往来——其实此前亦大可不必来往的,只因……”
段继安说到这里,忽然停顿了一下,之后便又改变话题:
“听闻王爷在济南之中数家姻亲,赵家声名在外,如今也已是城中大户了。”
对方那时的故意停顿,在德王听来,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他的第五房小妾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