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举人的身份如此重要,又是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的名额也非常有限。由此可见,乡试的难度有多大。可一旦考上,即便以前在穷困潦倒,都会摇身一变,变成万人仰望的偶像。
正因为如此,这才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说。
对于考试,孙淡并不担心。他从小学读到大学,到最后考取公务员,可以说每年都要考上三五次,临场经验比起普通明朝读书人来不知要丰富多少。再说,他脑袋里装了海量的资料。其中最有用的是他收集了上千篇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范文,从正德十三年到光绪年最后一届科举,每场考试的题目和范文都有收集。
有了这个强大的作弊器,如果不出意外,当可一路顺风顺水地走到殿试那一关。
可问题是,现在是正德十五年,今年没有科举。
要想短期能中举,改变自己的人生还得等上两年。这两年的日子对孙淡来说可有得熬。
不过,等两年再考也好。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八月正德皇帝就会驾崩,接下来就该是嘉靖皇帝继续皇位。新皇登基,照例要开恩科。
恩科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旦中了进士,就被人称之为天子门生,对自己的前途大有好处。
恩,看样子,只能暂时隐忍,先靠个秀才再说。
秀才,也就是童生。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童子试每年一次,在当年三月举行。只要有考中秀才,才能获得考举人的资格。
时机不多,要想一路通关,直接考中进士已经没有可能。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弄个秀才当当,感受一下明朝科举的气氛再说。
对未来,孙淡是充满信心的,目前生活上的困难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从现在到参加第一场童子试还有一个多月,现在准备,时间上还来得及。
当然,作为一个生性谨慎之人,孙淡觉得自己还是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他不会写繁体字,能认,但不能写。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否则一旦参加考试,笔下全是简体字,肯定会被当成错别字处理。明朝科举对书法没任何要求,但一旦考卷中出现错别字,立即就会被刷下来。别到时候马失前蹄,阴沟里翻了船。
看样子,接下来的一个月要开始大量练习写字了。
再此之前,得先找一本字典,两相对照。
第二个问题其实更为紧迫----从前的孙淡可是个文盲,现在突然能写会画,还参加科举。若传出去,绝对会被人当成怪物。就算是神童,你也得找个老师发蒙,学几年《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吧。现在好了,一个大文盲,一夜之突然会写八股文章,不反常吗?
孙淡科举的目的不过是为改变人生,他可不想变成妖怪。淡定从容,中庸平和,才是他的人生准则。
况且,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圈子,也有一定的规矩。就算他现在想去参加童子试,也没办法报名。
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读书人要参加童子试需要找五个读书人相互担保,还得找一个廪生推荐才能获取考试资格。
这个规定对普通读书人来说本不是问题,反正到时候拉四个同学一起去报名就是了。至于推荐人,大多由他们的老师担任,能够做私塾老师的大多都是廪生一级。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这就是读书人的等级。
对孙淡来说,他必须在这一个多月之内进学堂读书,打进读书人的圈子。然后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读完所有明朝读书人所修的科目,考中秀才。
正文 第十二章 求职
“一个多月读完四书五经,学会写八股,这事对我来说也没什么难度,可放在古代却未免惊世骇俗,将来还不知道要出多少风头啊!”孙淡不禁苦笑起来。。
想到这里,摸着鼻子琢磨了半天,决定先去找个学馆,看能不能找一个名义上的老师。
明朝的教育体制总的来说分为官学和私塾两种,所谓官学,这很好理解,就是政府开办的学校。明朝地方官学分为府、州、县三种,最初于洪武三年在地方上普遍设置。就邹平县的学校而言,教官有教喻一人,训导二人,这三人都是州学道派下来的国子监监生,肚子里也有真才实料,师资力量非常强。名师出高徒,有这三个能人在,邹平县这几年也出了好几个秀才。因此,进县学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进县学读书还有一桩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