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不离袋,袋不离身地过了10年,可说“漏网之鱼”,侥幸保存下来。
苏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诚哉,斯言。人生恰如雪泥鸿爪,雪消爪灭,一片虚空,了无痕迹。而照片却正是在这雪未融、印未消之际,一瞬之间,把它定格下来,供后人翻阅。因为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手泽”,所以我从来都是秘不示人,常常翻阅这些相片,以此慰藉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每阅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领会。突然,我感悟到,父亲不经意间照的这些相片,是一部固定的历史,是他半生的写照;王右军所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们通过这些“陈迹”,可以遵循他的足迹,了解他的心路历程。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原来秘不示人的想法,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把这些藏匿多年的相片,整理付梓,“红卫兵小将”虽有始皇之威,我还能拿《尚书》于灰烬。是为序。
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1)
相片上这位慈祥恺悌的老夫人,是我的祖母,老人家姓戴,讳信兰,湖北孝感人,是个铜匠的女儿,自幼随其家迁徙南昌,在江西长大,略识字,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嫁到张家后,上敬公婆,下爱儿女,相夫教子,勤劳操作,把家事料理得井然有序,与妯娌互相敬爱,从没有红过脸,更不用说拌嘴吵架了。我的祖父讳耕圃,号钰,是曾祖的第三子,因而乡人称我们这一支为“老三房”。祖父自幼跟着曾祖习武,练就一身娴熟的武功,马上步下身手不凡,数十人近身不得,也是老行伍出身,出生入死,和土匪打过不少恶仗,保过五品军功,但却从未得到实缺。曾祖深谙军中黑幕,不愿祖父再蹈覆辙,于是聘请塾师,让祖父习文。可是祖父自幼练武,书底子薄,只读过几年私塾,当时年龄已不小,科举一途恐怕难以走通,根据他自身的条件,改学税务,所谓“学剑不成,一行作吏”,就在军中帮办。1900年前后,主办过浮梁工艺厂,后来就在厘卡子①上当师爷,祖父为人正直,急公好义,厘卡子本是税收肥差,但是祖父在税卡多年,都是两袖清风,死后只留下薄田数亩,并无余财。
说来人们也许不相信,儒雅文弱的父亲,居然是数代习武的将门之后。我的曾祖父张讳开甲公,自幼习武,是家乡有名的大力士,身材伟岸,力大无穷,14岁时,“能挥百斤巨石,如弄弹丸”。①15岁时,太平天国兴起,开甲公抽丁,被迫入湘军曾国藩部,从征十几年,出生入死,屡经沙场鏖战,虽然战功卓著,却因身有傲骨,不谙做官之道,更不善逢迎,因而未获上赏,终老一生,仍是宦囊羞涩。他目睹亲友流亡之惨,山河破碎之痛,闲时则喜谈论往事,并庆慰自己之九死一生。父亲曾于1929年9月18日在《上海画报》撰《技击余谭》一文回忆曾祖父:“所携军器,为矛一,匕首一,弓一。矛竹制,长丈余,矢端安铁镞,缀以红缨,使时,自侧立,右手执其端,左手前二尺余,专以刺击为事,非若优伶及卖解者之木枪,有挑拨飞舞等解数也,矛数之最精者,在能以二手执矛之尾端,能舞一圈花,而其簇,乃可碎人躯干矣。公力巨,能之,因是益以自豪。”开甲公不仅长枪大刀、沙场周旋的武功是如此的超群,而且还有一些超凡入化的绝技,也令人咋舌。江西夏天,炎热非常,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惹人厌烦。曾祖信手拿一双竹筷,向空中一伸,就能夹死一只苍蝇,百无一失,“筷”无虚夹,而被夹死的苍蝇,只是翅膀折断,身体依然完整,曾祖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绝技,使父亲惊奇叹佩,所以他把这一细节写入《啼笑因缘》一书中,即是关寿峰请樊家树吃饭时用筷夹蝇的神来之笔。这一描写曾被某些人认为“不真实”、“荒诞不经”,殊不知这恰恰是张家的绝技!
曾祖父非常疼爱偏怜父亲,一来父亲从小就聪明解事,二来他们祖孙之间还有一段机缘巧合的佳话。据我的大姑说,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午时,在江西广信府,一位张姓游宦人家,降生了一圆头大脑、哭声洪亮的男孩,这就是我的父亲张恨水先生。在一阵欣喜忙乱之后,又隔了两三小时,佳音又传,我的曾祖父张开甲公,接到了提升参将(二品顶戴)的喜报,真是喜上加喜,因此曾祖父说这个孙子是“大富大贵”的命。岂不知造化弄人,父亲的一生,既不贵也不富,他远离官场也畏避商场,手耕笔种,糊口而已。
父亲是祖父的长子,从小就天资过人,善解人意,祖父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给他取名“心远”,希望他志向远大,有所作为。这是父亲的正式学名,念私塾、上学堂,都用的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