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2/4 页)
,本身也是难得的聪明人,闻言也不再阻止。
“太守大人寻找鲁氏,应该是为了粮草的问题吧?听闻有十数万百姓迁到会稽郡,需要的粮草估计不少……我陈氏大部分的粮食,都已经交给鲁氏出售,家里还有四千石的粮食留着应急。大人如果需要,且赠与大人两千石粮食便是!”陈琮作为家中长者,直接大手一挥,把二千石的粮食送了出去。
按照市场价,差不多是价值500贯的粮食,陈琮却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送出去了。李明打算花钱买,不过陈琮却是坚决不让,推让三次之后,李明不得不承了陈氏这份情。
在陈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午第一批海鱼就被带了回来,还有二十多个海蟹。
“不错不错,这些海鱼的品质都很不错!”李明点了点头,这些海鱼和海蟹,都是按照他的办法,装着海水运送回来,倒是最大限度保证新鲜度。
古代就是古代,这些海鱼就算靠近海岸,也是非常的肥美,后世到深海区域都捞不到。
只见李明‘唰唰’几下,海鱼就被切成了鱼脍,自然有婢女准备好了酱油,甚至按照李明的意思,磨了一些生姜泥进去。
“这口感的确非常好,比河鱼要好得多!肉质紧致,不过能有这口感,大人的刀工也是关键!”陈琮品了一口,毫不吝惜的称赞道。
“如果海鱼都是这个品质,那么河鱼不吃也罢!”陈也是点了点头,吃过海鱼的鱼脍,河鱼也就稍微逊色了几分。
吃过了海鱼肉,自然也品尝了一番螃蟹肉,如此陈和陈琮才能肯定,这海货生意,或许真的挺有赚头。不管是鲜货还是干货,运到内地就不愁没有买家。
第三天,李明开始返回会稽郡,这个时候他身后,已经跟着五百多个家丁,同行的当然还有陈应和鲁肃。陈琮则是去雒阳活动,直至这个时候李明才知道,陈氏在雒阳还有人脉,想要弄到大末县令的官职,实在是再简单不过,毕竟会稽那旮沓,还真没人愿意去。
至于大末县令是否还在任,这个问题根本不算问题,也不需要李明下黑手,有的是手段,让大末县令乖乖滚蛋。
“这便是老牌世家的底蕴吗?”一路上,李明看着身后的家丁和粮食,不由得沉思。
五百家丁是前期跟着陈琮前去大末开荒的,后续他们的家人也会过去。陆陆续续还会过去三千多人,这才是下邳陈氏全部家丁的一半,毕竟下邳这边的田地也需要人手。不过根据实际情况,以后也会陆续在别的地方招募流民,这年头就不缺流民。
“这些名义上都是佃户,不过都属于家中私产。若非担心别人说闲话,招募到一万人还是没问题的。类似袁阀、杨阀、黄阀、李阀和王阀这样豪门大户,家丁规模往往达到三四万人以上,只是分散到各地的庄园中,这才不起眼。”陈琮闻言解释道。
“说起来,我们家也有佃户家丁两千人,最鼎盛的时候有三千人。如果说武技和功法才算是世家的硬实力,那么粮食和人口,才是构成世家实力的基础。”鲁肃补充道。
可恶的有钱人……李明不由得吐槽道。
仔细想想,自己似乎也没什么立场指责别人……自家就有一千多家丁,大多还在军中,少数在庄子和作坊里面工作。这年头招募家丁很容易,能吃上饭不饿死,就有不少人卖身。
五天后,众人回到了山阴县。两千石粮食直接入库,顺便找到荀表,了解第一批粮食的去向。毕竟回来开仓的时候,结果发现整个仓库空空如也。
“真没想到,日曜居然能够弄回那么多的粮食……”荀表则是翻开收支的账簿,递到李明面前,“按照你的意思,六成以上的百姓,已经迁徙到余暨到大末一线,进行开荒和铺路;三成迁徙到县和鄞县的海边定居,并派了渔民和船工,指导他们织网造船。
之前的粮食,四成运输到余暨县,作为接收和中转流民的用度;诸暨、乌伤分别运输了一成半的粮食,大末那边运输了两成的粮食过去。剩下一成运到县和鄞县,作为初期流民的口粮,后续随着海货被打捞上来,食物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
“所以说山阴这边都不留下点粮食?”李明有点郁闷。
“你派回来的人已经说明,后续还有一批粮食抵达,所以我与志才、慎言商议过,预留了十天的粮食应急即可。如果需要,还能在余暨县那边调拨一批回来,不过这样会对收拢南迁的难民造成影响。
没想到日曜能弄回如此多粮食,我拟分成四份,分别运到上虞、余姚和句章各三百石,剩下的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