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假如是个女孩的话,则可能读《海蒂》和《小妇人》。”他提到的男孩可能读的除《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外的六本书全是与历险或寻宝有关的,其中就有四部写的是在大海上的历险和寻宝。
马克吐温的两部儿童历险小说(在美国通常被直接称为“男孩小说”--boy novels)--《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个共同的“小引”。在“小引”中马克?吐温这样说道:“我这部书虽然主要打算供男女少年们欣赏的,可是我希望成年人并不因此而不看它,因为我的计划有一部分是想要轻松愉快地引起成年人回忆他们童年的生活情况,联想到他们当初怎样感觉、怎样思想、怎样谈话,以及他们有时候干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
事实上,马克?吐温的这两部小说自诞生以来,在美国既受到孩子们又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并且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甚至认为,“一切美国现代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切美国文学创作都从这本书而来。在此之前是一片虚无,在此这后也没有一本堪于匹敌的书问世。”
这促使人去想一个看似古怪的问题:美国人的“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问得更“学术”一点就是:美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怎样的?用不着作学究气的考察,我们就能发现,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都像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美国文化有一种明显的“淘气色彩”(boyishness)或者说“少年精神”(boyish spirit)。大多数美国人(无论他们的实际年龄多大)总爱干一些“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少年人的海,还是成年的海,甚至老年人的海(比如海明威笔下的那个老人),尽管各有不同,但说到底都是同一种海--作为无所畏惧的冒险者的故乡和乐园的海。
回头看一看美国的历史和史前史,我们发现这个民族与“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有着不解之缘。没有哥伦布的冒险,不可能有美国;没有“五月花号”船上的那些人的冒险,也没有美国;没有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冒险,更没有美国。自诞生之日(1776年7月4日)起,这个爱干一些“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的民族发明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从电报、电话到电影、电视,从汽车到飞机,一直到电脑。
所有这些发明中,电脑的发明最称得上是“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电脑的发明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发明,而是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发明。直至今日,美国人仍然在“再度发明”(reinvent)电脑,使电脑越来越“稀奇古怪”。“电脑”这个名称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但持续不断的发明将使电脑“名存实亡”--今日之电脑(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电脑”)已远非昔日之电脑(主机型电脑),明日之电脑(如被史库莱命名为“远程电脑”的那种电脑)也远非今日之电脑可比。电脑技术永远是一种“发展中”技术,而不可能是一种“发达”技术。
这使得电脑产业(数字化信息产业)不同于从前的任何一种产业。置身于电脑技术领域,如同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上航行,你不知道“岸”在哪里,“避风港”在哪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岸”和“避风港”。在这个汪洋大海中,你随时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台风、冰山、海啸以及海盗船队,你随时可能进入神秘、险恶的“百慕大”。哪怕你的船是一艘电脑技术的“航空母舰”(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但在这种没有航海图,没有谁为你提供天气预报的航行中,你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应变能力(而不是像珍珠港的美国军人那样,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还在睡懒觉),才可幸免于难。(“微软”在面临“网景”的巨大挑战情况下能最终取胜,靠的正是比尔?盖茨的警觉和应变能力)。当人们置身于(不管愿意不愿意)电脑技术的汪洋大海中的时候,一种人--希望过一种安定、平稳的生活的人--自然会产生“苦海无边”的感觉,而另一种人--希望过一冒险、惊心动魄的生活的人--却可能有“如鱼得水”和“海阔凭鱼跃”的感觉。
从年龄和心态上看,前一种人是“成年人”或“老年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息事宁人是他们有意无意遵循的生活信条。后一种人是“未成年人”,即淘气的、充满少年精神的人,这些初生的牛犊对于身边这个被成年人占据,整天上演着冗长乏味的庸人戏剧的生活舞台感到失望,总想突破成年人为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