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黄帝内经有声全版 > 第17章 (12)从脉象看身体虚实与疾病风险

第17章 (12)从脉象看身体虚实与疾病风险(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在下斩神通天代绝区零:我在六分街求生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玉勾陈重生:回到家乡打鬼子甄嬛传弘历魂穿大清赘婿逍遥假太监,开局帮太子入洞房!快穿:躺平仙尊万界溜达给我爹秦始皇一份世界地图宿主总是遭反派惦记我大明天下无敌四合院,禽兽抢房我玩命穿成万人迷舔狗,每天都在修罗场人在百兽:把凯多踢出海贼团?刀丛佛影综影视之及时行乐灵魂错位之风云三国四合院:随身一个成长空间人在奥特:我为O50老大!开局背抡语,怎么夫子破防了?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洪大这一体征,确实与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息息相关。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阴精不足而阳有余”这一表述。在这里,“阴精”通常指的是体内的精微物质,如血液、津液等,它们具有滋养、濡润、宁静等作用;而“阳”则代表着机体的功能活动,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的特性。

当阴精不足时,意味着体内的滋养物质减少,无法充分制约阳气的亢进,从而导致阳气相对有余,即“阳有余”。这种情况下,阳气失去了阴精的制约,便会过度活跃,产生热邪,进而引发一系列热病症状,中医称之为“热中之病”。

脉象洪大,正是这种阴阳失衡在体表的一种反映。洪大脉的特点是脉体宽大,搏动有力,来势汹涌,如波涛汹涌般汹涌澎湃,这反映出体内阳气旺盛、气血充盈的状态。然而,这种充盈并非健康状态下的充盈,而是由于阴精不足,阳气失去制约而过度亢进的结果。

因此,对于脉象洪大的患者,中医在治疗上通常会采用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的方法,以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缓解热病症状,恢复健康。

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扞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

“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这句话描述的是,当两手脉象均表现为沉、细、数时,通常意味着肾脏的病理状态。沉脉表示病邪在里,细脉则多表示血虚或阴虚,数脉则与热邪相关。因此,当这三种脉象同时出现时,往往提示着少阴经的阳厥病,即由于肾脏阴阳失衡,阳气上逆而导致的眩晕、四肢厥冷等症状。

“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正是对脉象与病症之间深刻联系的精准描述。

我们来逐一解析这四种脉象:沉脉,指的是脉象深沉,按之始觉,通常表示病邪在里,正气不足;细脉,则是指脉象细如线,应指明显,多表示血虚或阴虚;数脉,即脉象跳动较快,通常与热邪相关,也可能表示体内正气与病邪斗争激烈;而散脉,则如同散落的珠子,按之无根,浮散不收,往往预示着正气耗散,病情危重。

当这四种脉象同时出现时,即脉沉、细、数、散并见,便意味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相当严峻。阴血严重亏损,阴虚无法制约阳亢,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虚劳寒热病症。这些病症通常表现为低热缠绵、盗汗不止、乏力倦怠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

这种脉象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可能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阴血亏损、阴虚阳亢,可能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神经系统调节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这句话描述的是浮散脉与眩晕仆倒病症的关系。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散脉则表示正气耗散。当脉浮而散时,往往意味着正气虚弱,无法固摄气血,容易出现眩晕、仆倒等症状。

“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阴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这句话总结了浮脉与病位、病性的关系。当浮脉不躁急时,通常表示病邪在阳分(即体表或脏腑的阳面),容易出现发热等症状,且病位多在足三阴经。而当浮脉躁急时,则表示病邪在手三阳经,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以及“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这两段话便是对脉象与病症关系的深刻阐述。

我们来看“细脉而沉”的情况。细脉通常表示血虚或阴虚,沉脉则表示病邪在里,正气不足。当两者同时出现时,往往意味着病邪已经深入阴分,即人体的内部或脏腑的阴面。此时,如果病邪侵袭到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就可能出现骨节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手三阴经与上肢、胸胁等部位有密切联系,病邪侵袭这些经络时,容易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

而如果脉细沉而静,即脉象除了细沉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平静、无波动的状态,那么病位就可能在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

目录
海贼:钓鱼佬开局的忍者人类已经无法满足吾等锦衣之殇史上第一穿梭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