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页)
得确实不错,至少没让我们受过多的颠簸之苦。
等到了帝王谷,我不得不把心目中的假想给拨正了过来。本来我还想,所谓“帝王”之谷者,肯定是环境优美,金碧辉煌。
万万没想到就是在光秃秃的大山包里套小沙包,而小沙包又被半米左右的小石墙这么一围一护,最后在小沙包的某个面上砌一条向下倾斜的短而宽的斜坡通道,连个台阶都没有就到了搞得跟监狱门似的古墓入口。
看远处竟然还发现了几个外国科考队的考古学家正圈起一块块的场地进行发掘。
如果不是杨聪向古青松反复确认,我也不敢想象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谷,这就是法老的墓!
尽管车辆进了帝王谷,但却并未停留,副驾驶位上的德罗兰教授向司机示意了一下,看来是要真奔驻地。
出了帝王谷又绕过了一座山,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猛一看有点像中山陵。
我们赶紧向古导游咨询,没想到这就是埃及唯一拥有三层建筑的神庙---达尔巴赫里神庙,因为葬的是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所以又称哈特舍普苏特神庙,通俗的说法就是女王殿。
神庙的台阶面对一望无际的田野,从尼罗河西岸陡峭的山崖上一直延伸下来,一道长长的台阶拾阶而上便是层层递进的神庙。
整座建筑与山岩红色背景浑然一体,与帝王谷的那些低矮阴森的法老墓一对比,更显得磅礴大气,气势恢宏,甚至颇有些现代建筑的风范。
尽管如此,女王殿的也并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等汽车停下来的时候,我下车打量了一番,才知道脚下的所在乃是女王殿所在山崖的延伸段,也是一座光秃秃的山包,距离女王殿那段山崖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山的高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相对平坦,特别是从山腰处那个面积颇大的空地开始直达山脚,坡度尤为舒缓。
山腰那个空地上正搭着几个野外帐篷,甚至还停了几辆车,而山脚下也是如此,看来此地就是两国扎堆驻扎的地方了。
古青松与何川下了车,跟我们打了招呼,就拖着行李上了山,而我和杨聪则等着老教授下车发话。
德罗兰教授的突然归来引起了F国科考队不小的骚动,特别有两个女队员更是凑过来跟教授打招呼,看来她们对教授亲自迎接的大人物(也就是我)十分好奇。当然出于礼貌,我还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姓甚名谁,国籍身份。至于此行的目的自然是万万不可说的。
等教授三两句话把队员们打发了,才对我们说今天余下的时间要做些准备工作,第二天才能出发。在陌生的沙漠里,自然是老教授的话更有权威些,所以我跟杨聪早就商量好了,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之后老人挽留我们,希望我们暂时留在他的驻地。但抬头看一眼山腰处的帐篷,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响应祖国的召唤,跟古青松他们汇合。好在双方山上山下,明天出发的时候,只要德罗兰教授喊一嗓子估计我们就能听到。
不久,我跟杨聪也到了山腰的驻地,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是总驻扎地,司马教授带着几个人已经出去工作了,听说一旦有发现,立刻就会在原地起帐篷,打持久战。
留守的人有两个,一个男队员姓王,40多岁,一个女队员姓桑20出头,听口音都是东北人。他们从古青松嘴里知道了我跟杨聪身份,所谓他乡遇故知,都十分亲热。
等大家把行李放下,略微休息了一下之后,古青松听说司马教授他们似乎有了新发现,有些呆不住了,水没喝几口就提议要去帝王谷找他的导师和队友。
杨聪一听这话,肯定是坐不住的,两个人一拍即合,就准备撒丫子走人。而何川还肩负着采风的任务,既然到了帝王谷,也算是不错的素材,工作旅游两不误,也跟了去,临走时候把个小背包郑重其事的交到我手里,还特意叮嘱我好好保管,千万不要给别人看。
何川这姑娘观念开放得很,不但跟杨聪肆无忌惮的开玩笑,几天下来,在卢克索就已经大摇大摆的一手挽着我一手挽着古青松逛夜市了,当然多少也有对杨聪表示歧视的成分在里面。而我这个年长几岁的大哥几乎成了她的保镖兼保姆,不仅要随时谴责杨聪针对她的不当举动,现在还要帮她看管东西。
不久,一辆四驱车从山腰上径直冲了下去,营地中只剩下我与那个姓桑的小姑娘。
女孩挺热心,怕我旅途劳累,招呼我进了一个3人用的小帐篷让我休息。其实我之所以没跟着去凑热闹并不是疲惫,而是我对帝王谷全无兴趣,除此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