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页)
法的创新,杜能所倡导的抽象研究法对韦伯、克里斯塔勒等区位论者以极大的影响和启发;二是杜能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其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的土地利用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后世的工商业区位理论分析,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中心城市地域结构等理论分析,无不以杜能的理论为出发点。
中外学者从实证检验、理论应用、理论拓展等视角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公认该理论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如李瑜等(2007)51以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西部退耕还林区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方案,主张以县城核、乡镇点为城市工业、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及市场交易集聚中心,周围构建以某一类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布局。即:第一地带为园艺蔬菜带(温室、蔬菜等);第二地带为普通农业带(豆类、马铃薯等);第三地带为牧草及养殖带;第四地带为经济林带;第五地带为森林带。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自然条件的非现实性。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的非现实性基础上。②商品性生产的单一性。现实农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着自给性生产,不一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能是以产量为目标,也可能强调多品种非多样化生产,从而导致杜能圈模式与现实农业生产的空间组织结构格局相偏离。③科技进步对距离因素制约的挑战。技术进步与交通发达使得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所强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变小。④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局限性。现代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存在农业土地利用及工商业、住宅土地利用等混杂现象。城市近郊农民因农地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可能随时放弃耕种或转为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可能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方式呈〃逆杜能圈〃的现象。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产生背景
继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后; 以20世纪初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工业)蓬勃发展为背景,以探讨成本或运费为主旨的工业区位理论应运而生。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Launhardt;1882),集大成者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韦伯在《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09)一书中,以工业(制造业)生产活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