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些党政领导人也被卷入进去。南共联盟认为,关于语言争执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所使用的语言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在书写上使用了拉丁字母和基里尔字母的区别。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曾于1954年在诺维萨德市达成共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黑山人的共同语言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1960年又确定了统一的书写方式。《宣言》的要害是在南斯拉夫联邦各族人民之间制造分裂。因此,凡参加签名的共盟盟员都受到了批评,有的甚至被开除出党。为了平息这种过激的民族主义势力,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共和国的党政领导人相继换人。
但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暗流却时隐时现。1970年,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共和国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有了新的发展。两个共和国的报纸发起相互攻击:克罗地亚谴责塞尔维亚的中央集权主义是那些亲斯大林的前共产党情报局分子的产物;塞尔维亚则指责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要求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国外的前“乌斯塔什”分子的要求。1971年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分裂主义活动达到顶峰,要求从联邦独立出来并参加联合国,要求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发行自己的货币。“克罗地亚文化协会”(“马蒂察”,Matica)变成了宣传民族主义的阵地。据称,在铁托总统的多次亲自干预下,才结束这场针对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联邦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
根据近年公布的材料,这场“克罗地亚之春”运动已波及全南斯拉夫联邦。波黑共和国的共盟领导人要求南共联盟和联邦政府“对克罗地亚领导人在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之间煽动种族仇恨的行为采取措施”。铁托总统表示,“如果再晚6个月干预克罗地亚事件,南斯拉夫很可能面临国内战争”。转引自韦?恩切夫《南斯拉夫——最后一个巴尔干帝国》,第388页。
克罗地亚共和国坚持认为,波黑共和国的穆斯林也是克罗地亚人,因而波斯尼亚是克罗地亚的领土。克罗地亚共和国把联邦中一切负面的东西都归罪于塞尔维亚共和国,把攻击的矛头直指塞尔维亚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3)
保加利亚学者认为,克罗地亚共和国对联邦政府不满和失望的理由可概括如下。〔保〕克勒斯丘?曼切夫:《巴尔干各国人民史(1945~1990)》(Кръстьо Манчев; История на балканските народи:1945~1990)第4卷,索非亚:“帕拉蒂格玛”出版社,2006,第283~284页。
第一,克罗地亚共和国在南斯拉夫联邦范围内的边界不符合它的“国家历史权利”。这里指的是巴奇卡、东斯雷姆和伏伊伏丁那被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博卡科托尔斯卡(湾)被留在黑山共和国,波黑成了单独的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认为,上述地区应该属于它的领土范围。所以,塞尔维亚共和国比它强大,成了“大塞尔维亚”。
第二,南斯拉夫联邦的*集中制原则同联邦单位的国家主权相矛盾。联邦国家处于垄断地位,各共和国成了联邦的执行机关,失去了独立的国家地位和法律属性。结果,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成了联邦的中心,而塞尔维亚共和国也就成了联邦中央集权的强大捍卫者,这违背了南斯拉夫联邦是各族人民平等联合国家的精神。
第三,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同天主教发生了冲突。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关于1946年判处萨格勒布大主教斯特皮纳茨斯特皮纳茨(1898~1960年)为萨格勒布大主教,二战期间为“克罗地亚独立国”效劳,参与*东正教教徒活动,因而被判刑。16年徒刑,南斯拉夫联邦后又与梵蒂冈断绝了外交关系,这就刺痛了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心,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
第四,南斯拉夫联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部和西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经济发达,而南部和东南部的波黑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自治省;比较落后和贫穷。南斯拉夫联邦以损害发达地区的利益来援助欠发达地区,使克罗地亚共和国感到在物质上付出的太多。
第五,克罗地亚共和国对联邦的干部政策不满。克罗地亚人背着沉重的“乌斯塔什”分子的包袱,他们在军队、国家安全部门和中央机关任要职者很少,而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占据了主要领导职位和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