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社,2002;第357页。可见,穆斯林已接近马其顿总人口的半数。
时至今日,波斯尼亚和马其顿境内仍生活着一定数量源于土耳其的穆斯林,他们是奥斯曼帝国移民的后代。但是,在这两地还有为数较多的“波斯尼亚穆斯林”和“马其顿穆斯林”,他们正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被*化居民的后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斯拉夫王国(1)
塞尔维亚与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欧洲列强的干预和巴尔干地区新兴资产阶级的领土欲望驱使下,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瓜葛往往形成军事冲突,甚至导致战争行动。而每次战争虽然在外来势力的调停和国际条约的约束下暂时解决了,但却为下一场战争埋下了冲突的根源。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接连发生了三场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联合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同盟战争”,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从这里引燃。
巴尔干国家发动或参加这些战争的主要动机是想充当地区大国,要求修改条约和扩大领土,抑或借口保护各自的少数民族。在战争中,巴尔干国家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出现了新的地缘政治。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国家经过19世纪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一部分国家先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截至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很大一部分领土,包括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色雷斯、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而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仍属奥匈帝国管辖。居住在上述地区的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或成立独立国家,或获得自治,或同已经独立的“母国”合并。这些多民族混居地区,既是异族统治最严、又是反抗斗争较薄弱的地方,往往处于分裂状态,不容易联合行动,很难抵御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以及巴尔干新兴国家的扩张欲望。这些尚未解放的地区成了已经独立的巴尔干国家竞相争夺的猎物。
巴尔干地区新兴的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为了扩大国内市场,急需向外扩张,以夺取新的土地和增加新的人口。但是,由于它们国力不强,只有彼此联合起来,才能对付奥斯曼帝国。因此,它们只好把各自的利益和欲望暂时掩盖起来,彼此妥协,共同策划一场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以瓜分它在巴尔干的属地。
1911年夏季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交战,推动了巴尔干国家结盟和做好战争的准备。意大利胜利后,暴露了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的软弱无力。同时,巴尔干国家看到,在分割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地方面,又多了一个竞争者意大利。于是,它们开展频繁的外交活动,寻求接近和结盟。这时候,俄国也担心巴尔干地区被别的列强抢占,竭力说服和促使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国家结盟。
首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1912年3月13日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条约声称,为了“保障两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果缔约一方遭到一国或者几国进攻时,两国要“互相帮助”。同时,条约还有一个秘密附件,其中规定,在瓜分马其顿问题上,塞尔维亚承认保加利亚有权占领罗多彼山脉和斯特鲁马河以东地区;保加利亚承认塞尔维亚有权占领沙尔山脉以西和以北的地区。这些称为非争议区。双方对马其顿境内其他有争议的地区,同意请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出面仲裁。
1912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黑山分别同塞、保、希3国结成同盟或达成口头协议。这样,一个联合巴尔干4国军事力量共同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同盟便形成了。巴尔干同盟国在条约协定中,都涉及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剩余领土问题。
南斯拉夫王国(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于1912年10月18日爆发,巴尔干同盟国把重点兵力指向各自预先想夺取的地区:黑山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保加利亚军队攻打东色雷斯,塞尔维亚军队出击马其顿北部,希腊军队开赴马其顿南部。人们还记得,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是巴尔干各国人民联合反抗奥斯曼帝国征服者的一次伟大尝试。从此,该战役成了后世民间传说、民歌和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科索沃成了塞尔维亚人民的骄傲和东正教的圣地。据说,1912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