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3/4 页)
丹,那紫云是个奇人,他炼的丹不会有错!还有,眼前这小道士为何知道龙珠在自己手里,这些都是天意!他不再犹豫,取出一颗金丹,用茶水服下。说来也怪,那金丹入口,立即化着一股清气顺喉而下直通肺腑,他顿时感觉全身血脉开通,惬意极了。
“清欲,本王不会因你献出紫云给我的金丹,就不追究紫云宫隐匿钦犯一事。念你献丹有功,暂不拿你。你快将钦犯隐藏在何处,从实一一招来!”
“王爷,紫云道长赐丹,是见你良心未泯,大明西南重镇还得靠你支撑,将来边塞一旦有事,还待王爷左右勤王之师,才未雨绸缪,治你沉疴。这与紫云宫进入武林豪杰之事不能相提并论。”
王爷听清欲谈出这番话,心里更是骇异,他坐镇西南与勤王之事,紫云哪里是未雨绸缪,而是未卜先知。但他仍念念不忘剿灭武林一事:“本王搜遍紫云宫,不见一个人影,快说,人到哪儿去了?”
“紫云道长在世时,就广交天下英雄,最为看重道义。贫道继承师傅衣钵,自然也遵从师训。实话对王爷说,早在两个时辰以前,众英雄就从本宫暗道里下了后山,”清欲指着他座下的黑白太极:“他们就是从这儿走的,此时恐怕已经过了洪椿坪!”
王爷嗖的一声拔出宝剑,用剑直指清欲:“好大的胆子,你就不怕死?”
清欲脸不变色心不跳:“贫道已经被你属下董平害死过一次,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清欲信道,得道之人死后可以成仙,还望王爷成全!”
王爷顿时气极败坏,令身边的将领赶快去追。
清欲不紧不慢地说:“王爷,孙子兵法讲:穷寇莫追。王爷若真要赶尽杀绝,势必物极必反……王爷想必还记得当年在此,三千丐帮子弟就挡住了你数万精兵!今日情形更加不同,王爷面对的是天下各门各派的掌门人和数百名英雄,一旦大开杀伐,谁胜谁负还难知晓!王爷,武林中人上山的初衷,是误信方公子通敌,是为大明江山前来伸张正义。如今前嫌尽释,王爷应礼送下山,若因一念之差,必将攘成大祸!何不网开一面,顺其自然?王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意味着什么,想必王爷比我清楚。何去何从,请王爷三思!”
清欲的几句话说得不无道理,王爷一时语塞,一想到就这样无功而返,还有陆风之死无法向大内交待,不免心存疑虑。
“王爷不必多虑,你可令偏将张冲向大内禀报,陆将军因军情失误,以身殉职……至于领兵峨嵋,一是狩猎山中,另则借此检阅三军……”
“不用再说了!”王爷已经想到了对付朝廷的办法,如今皇上面临内忧外患,坐镇西南与将来对付也先,还离不开他这个蜀王,何况,他事前并未上报也先到了峨嵋,就是皇上追究下来他也会有话说。王爷观察着清欲,小小年纪,却有着过人的智慧,非凡的镇定,且能言善辩,几句话就将自己心里的怨怒化解。他一人坐在阴阳太极上,就挡住了自己的数万精兵,化干戈为玉帛,古人说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可能就是如此吧?想到董平已死,紫云宫不可一日无主,何不就封他为道长。
“清欲,你刚才说继承了紫云的衣钵,本王想让你出任道长,你可愿意?”
“王爷,清欲年幼,才疏学浅,不可担此重任!”
清欲拒绝了王爷的提议,王爷心里略有不快:“本王之意,你敢拒绝,岂不是不把本王放在眼里?”
“王爷不必动怒,国有国法,道有道规,清欲在三山五岳还不足以服众望,王爷若勉为其难,会适得其反。”
王爷一想也是,当年他任命董平为道长,武当山就拒绝发出敕书,华山、青城等道观也不'予以承认。清欲能审势度时,真是高人。
此时,中军来报,大批丐帮子弟,在武当无欲真人的带领下,整队杀向官军。还说十来门红衣大炮已经对准他们的必经之路,就等王爷一声令下。
王爷思索片刻,毅然决然地吩咐中军,令各个关口让出一条路来,放武林中人下山;还令各路兵马撤回夹江大营,即刻就回府成都。他转身向着清欲:“清欲,这杯茶仅喝了几口,味,还没有完全品出……但你的话,我听明白了。”
“王爷,佛,解惑;道,渡人。刚才贫道所言,都是紫云师傅平时教诲所致……至于这茶么,我已经为王爷准备好了,”清欲拿出一个小包,双手捧上:“请王爷笑纳!”
[公孙子兰告读者]
朋友们:我以辛十三郎的笔名写的《变脸》已入选本次大赛十强,按大赛要求必须交全稿,但我还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